“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差強人意,頭部平臺責任不可推卸

喜歡刷短影片或者玩遊戲的朋友這段時間發現,開啟平臺後,常會跳出“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家長模式”等提示。但是,只要一番簡單的操作——填寫身份資訊,這項提示就跳轉通過了。讓人不禁想起網際網路初期,痞子蔡在其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中的調侃:你可能不知道網路對面和你聊天的只是一隻狗。

這個帶著“形式主義”色彩的“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在當前看來只是徒增了無關人員的認證時間。因為在認證時,青少年即便使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資訊,同樣可以透過稽核。也就是說,短影片或者遊戲平臺還是在把對未成年使用者的防沉迷責任推給家長及監護人,自己則繼續徜徉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閒境”。

“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差強人意,頭部平臺責任不可推卸

形同虛設的青少年防沉迷模式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6月1日起,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正式施行。六一節前,不少影片、直播、遊戲等網路平臺升級了防沉迷系統,優化了“青少年防沉迷模式”的內容池。

然而,不少平臺的“青少年防沉迷模式”仍有較大漏洞,例如:部分頭部平臺影片號甚至存在“防沉迷”模式的手動開關;另外,在部分平臺上,孩子們依舊可以很輕易地借用成年人的身份資訊透過認證。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平臺的防沉迷模式只是做了個形式,真正在對青少年使用者的內容過濾以及使用時間控制,主要還是得依賴家長或監護人的“純人工”監管。網路平臺形同虛設的防沉迷設定,打造了一個“表面工程”。

“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差強人意,頭部平臺責任不可推卸

青少年沉迷網遊、

天價打賞亂象頻發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網際網路普及率超過七成,其中,學生使用者人數最多,佔比達到21。0%,這部分學生使用者中,除大學生外,大部分都屬於未成年人。

如今,青少年沉迷短影片、直播及網路遊戲的現象愈發普遍。尤其是使用長輩的賬號花費數萬元充值網路遊戲或者給主播“打賞”等相關爆料屢見不鮮。近年的媒體報道中,陸續出現“少年160萬元打賞主播”“父母16萬積蓄全被網癮少年充值網遊賬號”“15歲男孩拿外婆看病的8萬塊錢給主播打賞”等新聞。

未成年人相對缺失自制力,容易沉迷遊戲和網路直播等娛樂,給其家庭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監管部門一直在行動,“青少年模式”也已面世3個年頭了。然而,應有的效果未達到預期。

“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差強人意,頭部平臺責任不可推卸

頭部平臺責任不可推卸

青少年沉迷相關網路平臺不能自拔已不是個案,而是比較嚴重的社會現象。

如何防範未成年人、青少年沉迷網路,成了全社會較為棘手的問題。

首先,網路平臺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頭部知名平臺,作為行業的領頭羊,更應切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率先剝去“形式主義”的外衣,一方面在“防沉迷”關卡設定上做出有效最佳化和技術創新,明確並徹底地升級相關服務。另一方面,無論是影片平臺還是遊戲平臺,都應該改變“一鍋端”的運營理念,應將內容種類進行細分後,與年齡做相應的適配,提供適用於不同年齡層級的內容,尤其是推出適配青少年使用者的內容。

其次,在對未成年人的監督上,作為家長方也不應完全甩鍋於平臺,除有效人為控制外,自身更應以身作則,少沉迷於網路娛樂平臺,起到帶頭示範作用。

最後,更要呼籲相關部門加大對網路平臺“青少年防沉迷”模式的審查、監督和處罰力度,應建立長效機制,防止“風過無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