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兒只斤·忽必烈:元朝的開國皇帝,也是元朝開國皇帝,結局如何?

孛兒只斤·忽必烈,即元世祖。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忽必烈在得到他在元朝宗主國地位的承認時,還是經歷了一番曲折的,因為,當時的可汗大國對忽必烈都不支援,而其中為首的就是朮赤系。蒙哥死後,朮赤系和拖雷系的關係就發生了變化。阿里不哥繼承了蒙哥的汗位,別兒哥繼承了拔都的汗位。忽必烈也在得到了東道諸王塔察兒、兄弟旭烈兀等人的支援後在漠南的開平宣佈了自己是大汗。

孛兒只斤·忽必烈:元朝的開國皇帝,也是元朝開國皇帝,結局如何?

不過,雖然忽必烈的自稱為汗,但是,並沒有得到天下的認可,不僅如此,忽必烈反而為自己招來了一場大戰。而接下來的戰爭似乎也恰好能夠說明每個稱王的人在稱王的路上都免不了有一場或幾場的戰爭,不然的話,他也不足以說服其他的人。

忽必烈在經歷了和阿里不哥的四年大戰後,終於戰勝的對方,這才穩固了自己的可汗地位。不過,即使是這樣,但其他三個可汗國仍然沒有因為忽必烈的勝利就支援忽必烈,他們一如既往地對忽必烈的可汗位置不予理睬。首先,不承認忽必烈地位的就是一直獨立的金帳汗國,它的頭領別兒哥始終對忽必烈的可汗位置不予理睬,不僅如此,別兒哥和忽必烈的關係甚至變得僵硬了些。

孛兒只斤·忽必烈:元朝的開國皇帝,也是元朝開國皇帝,結局如何?

作為忽必烈的支持者之一,旭烈兀因為他屠殺伊斯蘭教徒的事情和別兒哥公開起了矛盾,這讓作為伊斯蘭教徒的別兒哥本身就對旭烈兀很是惱怒,更別說讓他去支援忽必烈了。但是,知道事情經過的忽必烈倒也沒有因為別兒哥的反對過多責問。為了能夠讓自己順利地得到大家的支援,忽必烈只能先耐心下來等待著時機。

後來,忽必烈便用武力干預並支援八剌篡逆奪取察合臺的汗位,進而,讓察合臺國歸順在了自己的門下。不過,計劃一直順利的忽必烈沒有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卻突然發生了意外,異軍突起的海都卻打破了他的計劃。海都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這倆兄弟相殺的時候,趁機聯合了被蒙哥送往各地的窩闊臺的孫子們,又和忙哥帖木一起聯合起來,趁著忽必烈進攻南宋的時候異軍突起,進攻了八刺。

孛兒只斤·忽必烈:元朝的開國皇帝,也是元朝開國皇帝,結局如何?

在父親去世,子承父業的忙哥帖木在繼承了可汗位置後,也是出於自己利益的原因,這才答應了和海都的聯合。這一聯合,雖然看起來沒有任何的聲響,但是,已經在無聲無息之中做出了反對忽必烈的實際行動。異軍突起的海都不僅在得到兩股勢力的聯合之後順利打敗了八刺,隨後,又在八刺死後隨意的廢立察合臺國的可汗位置,可以說,是將察合臺國玩弄在了鼓掌之中。

對於這一種現象,忽必烈自然是不能夠允許這種情況的繼續存在,於是,便立刻派自己的兒子木罕帶人去進攻海都,但不料卻發生了意外,忽必烈沒有想到昔裡吉居然對他叛變了,不僅將他兒子木罕給綁了起來,更是將木罕又交給了忙哥帖木。此時,忙哥帖木似乎對被俘的木罕感到有一些的焦慮,因為,這個時候他要對此做出一個選擇,一旦選擇不慎,就會關係到自己的安危。

孛兒只斤·忽必烈:元朝的開國皇帝,也是元朝開國皇帝,結局如何?

他在這其中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將木罕交換給忽必烈,但是,如果選擇這一種方式的話,那麼,自己肯定不情願;另一種就是繼續扣留木罕。但他要是選擇這種方式的話,對自己也是不利的,因為,這意思就是說他要公開與忽必烈為敵了,可是,他又沒有那個能力和忽必烈抗衡,所以,忙哥帖木就一直徘徊在這兩種選擇之間,不知如何是好。

看到自己的兒子被俘之後,忽必烈自然不能若無其事,於是,便立即派遣大將伯顏前往進攻海都。戰敗了的海都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倉皇地向西逃跑了。看到這種情況後的忙哥帖木知道自己此時只有一種選擇了,於是,他想也沒有想當機立斷地就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那就是將木罕交還給忽必烈,以保自己的平安。

孛兒只斤·忽必烈:元朝的開國皇帝,也是元朝開國皇帝,結局如何?

因此,在這同一時間,隨著忙哥帖木兒將木罕的交出,忽必烈在元朝宗主國的地位也得到了承認,朮赤系也因此歸順到了忽必烈的門下,不過,仍然享有著自己的獨立自主權。對於忽必烈的稱汗之路,可以說是充滿了曲折,不僅要耐心等待著機會的到來,同時,也要不斷地發展自己的勢力,不然的話,他早就已經被別兒哥和其他反對他的人給打敗了。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確定以大都為首都。1274年,他命伯顏大舉伐宋,1279年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最終,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可以說,忽必烈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是,在歷史上仍能獲得不錯的評價。忽必烈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更是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

孛兒只斤·忽必烈:元朝的開國皇帝,也是元朝開國皇帝,結局如何?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帆認為:“忽必烈的“歷史功績”在於他接受了漢文化。。。 。。。”

參考資料:

『《元史》、《蒙古秘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