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不畏浮雲遮望眼”,在何處寫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圖片由魏祝挺提供

站在神尼舍利塔(以下簡稱神尼塔)遺址前的這個早上,魏祝挺決定,那篇論文要重寫。

殘磚沉默,只剩風聲。

王安石站在側幕條候場,往事如風。

忘了秋冬還是春夏,畢竟,這首詩已經過去了971年。那天,他就站在小魏的位置,準備登塔。那年,他30歲,比小魏還小8歲,寫了一首詩。

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皇祐二年(1050)初,王安石在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州區)當知縣的第三年,任職期滿。學界普遍認為,王安石寫這首詩,也是在1050年。但之後的敘述,卻出現了兩種說法。

一說,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紹興,登塔寫詩。一說,他任滿以後回家鄉,或者是去京城,路過杭州飛來峰,登上神尼塔,寫了這首詩。

在後世流傳的版本中,紹興往往勝出。人們大多認為,這座塔是紹興城南塔山公園的應天塔,而塔山正好又叫飛來山,跟詩的第一句吻合。

安靜得只剩風聲,還有眼前的浮雲。

也許此生再也不會有這樣寧靜的時刻了。還有人會記得這座塔,記得西湖山水的靈氣和滋養嗎?登塔時的千思萬緒,意氣風發,王安石至今記得。而此刻,他看著小魏,有點不平靜。

(一)

一個隆起的山包。

今年年初的現場考察,魏祝挺站在雜草叢生的斜坡上,拍了一張照。

魏祝挺

是八角塔。研究吳越佛塔多年,他很快有了判斷。

中心的塔基夯土很大,說明塔很大,但現在沒有發掘,還不能確證。

草叢裡,散落著塔磚殘跡。這塊像拐角,那塊用稻草縛過。魏祝挺做了初步判定,屬於明代。

神尼塔大約毀於太平天國佔據杭州時期。到民國初年,塔倒塌。目前,神尼塔沒有找到任何老照片。

這座塔,是不是王安石登上的?

這是我們要考證的核心問題。後世的觀點普遍認為,杭州神尼塔在北宋時期已毀,王安石不可能登上。

還有一個原因。

我們看到的殘磚,說明這是一座磚塔。隋代的杭州神尼塔是木塔,方形,大概3層到5層,也不能登,高度也不高。這是學界的普遍結論。而且那時候的塔一般是不能登的。

魏祝挺說,同一時期南北朝時期傳到日本、朝鮮半島的塔,也是不能登的。因為舍利藏在下面。

這樣一座隋代的飛來峰神尼塔,肯定是不能爬的,那麼王安石就不可能寫這首詩。

實際上,一座木塔,它的壽命是有限的。魏祝挺說。

杭州比較潮溼,按北方制度建的這種木塔很快就爛掉。所以,隋代杭州的神尼塔不可能存留到吳越北宋時期。也就是說,北宋人王安石登的磚塔,是重建的。

還有一個佐證。

吳越到北宋之間,沒有任何戰亂,但是唐到吳越之間,是有大戰亂的,很多塔都毀掉了。吳越國把境內所有的古塔全部都重造了一遍,著名的大約十幾二十個。所以,在北宋看到的這些塔,很多都是吳越建的。

而杭州神尼塔是隋代官方定的大塔,必須得重建。

(二)

魏祝挺在電腦的資料夾裡打開了一張拓片圖。

釋文:天福四年(939 年)己亥歲五月二十五日,開此路上山,作基址豎造觀音殿宇。都勾當興國中直都隊將冷求、都軍頭 李安記。

這是《兩浙金石志》中的一個題記,被阮元命名為《冷求修路記》。

後晉天福四年(939)下天竺冷求開路記舊拓本,浙江省博物館藏

興國中直都,是錢元瓘的杭州核心衛戍部隊。跟楊吳修好後,20 多年沒打過仗 了,部隊都做工程去了。他用最核心的部 隊,去修一條路。

這條路在哪?

他翻到《兩浙金石志》卷四,“右刻在下天竺山摩崖文……”。

下天竺山。這四個字很關鍵,很明確了,從三生石上山,開一條路——這是冷求等人開出來的,一條通往杭州神尼塔的山路。

如果從下天竺開始登,王安石走的,也是這條路。

回到《兩浙金石志》,上面明確寫:天福四年,也就是公元939年,錢元瓘時期。

魏祝挺說,吳越國在這裡重造了神尼舍利塔,現在我們看到的八角形臺基,應該是吳越國創立的。而後世只是延續了吳越國,重修了這座磚塔。

磚身,木簷,中間是磚芯,跟六和塔、雷峰塔、保俶塔一樣,外圍搭的是木構。吳越國的塔都是可以登的,只是他們不登而已,都給宋人去登了。

(三)

好了,我們已經證明了這座塔的存在,下面要證明王安石登的是這座塔。

魏祝挺去了一趟紹興。

在後世流傳的版本中,人們大多認為, 王安石登的這座塔,是紹興城南塔山公園的應天塔,塔山又名飛來山。

現在紹興的應天塔,是明代重修的塔, 六角 7 層,高37。9米。而宋代人看到的,是 吳越造的 9 層塔,60 多米,更高一點,所以,觀感上要寫這首詩,似乎是吻合的。

但是,那座塔山太低了,比孤山還低,高29。4米,在紹興市中心的南邊,其實是一個小土坡。

魏祝挺登上塔。

為什麼找不到王安石的感覺呢?沒有穿雲破霧,也沒有壯志豪情,淡淡的。他很疑惑。

紹興塔山,高29。4米,山上就是應天塔

今年年初,魏祝挺第一次來到神尼塔遺址考察。他沒想到,居然可以正對東方,西湖,就在眼前。眺望觀感,已經接近古代的感覺了。

最重要的是,遠望,看到了錢塘江。

唐五代,錢塘江就在江城路,貼著杭州城。韜光寺有一幅著名的對聯:樓觀滄海日,日門對浙江潮。現在的韜光當然看不 到錢塘江,只能看到西湖,後面就被杭州城擋住了。

錢塘江在古人眼裡,就是海。不管是從韜光寺還是從神尼塔向東方眺望,先看到西湖,再看到古代低矮的杭州城,後面就 是一片大海,這是觀日出的最佳景點。

971 年前,王安石和魏祝挺看到了同一番景象: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王安石到杭州的時候,是白天,他沒有在這過夜,他聽到寺中僧人說,每天早上,雞叫的時候,太陽就正好升起來。正東方, 一輪紅日從海上升起。

這個觀感遠遠超過在紹興,在平地上看的感覺。

紹興應天塔四周雖然是平原,卻被城市團團包圍,向東看向西看向南看,看到的是城牆,雖然房子很低,肯定得先看到紹興的東城牆,看日出的感覺就不行。

爬上海拔一兩百米的杭州神尼塔,已經很不容易,971 年前那天,或許和魏祝挺那天見到的一樣,雲霧濛濛,又漸漸散去。向東,看到了西湖、杭州城和大海,想象日出升起的景象。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還有另一條佐證。

這首詩的原文,在南宋杭州方誌《鹹淳臨安志》上出現了,《題詠飛來峰》收錄,但記的是別人的名字,僧人慧洪,他也是王安石時期的著名僧人,所以能佐證這首詩是寫飛來峰的。

而《登飛來峰》確實收錄在南宋的《臨川集》中,所以《鹹淳臨安志》可能把作者搞錯了。但在紹興的方誌《嘉泰會稽志》裡並沒有收錄這首詩。後代把塔定到紹興,主要還是認為,五代北宋不存在這座塔。而如今,魏祝挺已經論證,杭州神尼舍利塔在吳越重建。

特別提醒:

本文所提遺址區域尚未開放。為安全和保護文物起見,不建議市民探訪。杭州靈隱寺從12月10日起,實行“雙暫停”(暫停開放場所、暫停一切集體宗教活動),不接待遊客和信眾。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