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人文: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不為人知的故事

廣西人文: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為你講述潯州府桂平城過去的美景故事!

山山水水,自有詩意;

山山水水,即是風景!

廣西人文: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不為人知的故事

西山山門

桂平西山,只因在城西,而被習慣稱作西山,另有一名曰思陵山。據清代《潯州府志》所載,山上自南北朝時期開始有人為建設,一度是桂平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也因為來往人多,人氣漸盛,這裡慢慢的成為桂平的一處閒情禪悟之所,山水風景也日漸成形,人文歷史積累沉澱之下,慢慢的,就生出一種石刻文化。

石刻,是一門古老的造型藝術,一般分兩種:體量小的,叫刻石,如石碑之類石製品;體量大的,叫石刻,如摩崖石刻!換句話說,容易搬動的,叫刻石,難以移動的,叫石刻!這無論是刻石,還是石刻,都是從最原始的生活品,建築構件的打造,石面的淺刻,發展到陵墓,宗教石刻藝術,這些本意都不是有意識的文化傳承,不知何時起,這種藝術形式被人應用於書法領域,流傳於世,就形成了一種特別的,廣泛的文化傳承方式。

這種石刻,刻石藝術,最廣泛的出現在各地的大山名川之中。有言到:人過留名!為讓人記住一些人或事,前人也就喜歡留下些傳世的東西,特別是歷代文人騷客,對此特別熱衷。作為傳世的東西,有很多種載體可以選擇,但是從質地來說,紙易損,木易朽,金玉難造,而石硬易得,又比較耐歲月,當然也就作為首選了!

碑文碑刻早已被人熟練應用,而自然山水間的山石崖壁,更是隨處可見,千古難移!不說一刻永流傳,那也是一刻傳千年的物件!文人雅客就喜歡山水間的風情,感慨之下,詠懷,嘆世,抒情,這也是山水風景之地留下眾多人文石刻景觀的原因之一了。

在雅客文風影響之下的山水之地,可以說,沒有幾方摩崖石刻,那都稱不上什麼名地勝蹟之處,山景再好,也是沒有人文靈魂的,也不會受到宣揚。所以,往往一方摩崖石刻,也許就會成就一地山川,而出了名的山川往往也使石刻更加著名,後人也不斷效仿,於是也就有更多的石刻產生了!

廣西人文: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不為人知的故事

桂平西山雖稱不上什麼大山名川,但也是一方別緻,在外來的這類文化影響之下,千餘年間,前人在山上留下的,除了廟宇香火,林間小道,一山風景,那就是還有眾多的人文石刻!西山石刻,相信本地人,來爬過山的人,多少都有印象!“石奇”,就是現在西山特點之一,而附之於石面的石刻,自然就給人留下一點印象了。

從最早北宋理學周夫子的“暢巖”到現在,千年餘之間,各式石刻就在山中各處,或顯或現,具體數目不詳!現在遊人從上山到下山的遊程中,舉目可見的,也不過數十方而已。

有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雖然西山上石刻眾多,但細究起來,從宋到現代,宋,元,明的,要麼難見其蹤,早已風化難辨,如“暢巖”二字,要麼刻石無名,不被重視,漸漸被草木掩蓋;現今見到最多,最為清晰,最為稱道的,也只是清代到民國所遺存的二十多方石刻,碑記!這些都醒目刻在遊覽主要山道邊的大石面上。

形成這樣的現象,其實也是和桂平的歷史,西山的歷史有著重要的關係!

宋代以前,西山初有人影長現,但山荒樹雜,人的活動範圍還是很少的,最明確的記錄,則是唐末御史李明遠在吏隱洞長住避世。雖然他最後羽化仙去,但僅此也不足已改變這一方清靜,山依然荒蕪,樹依然雜生,石依然亂疊,這樣的水景山色,自然也留不下什麼值得傳世的石刻,人文了。

宋時潯州府桂平城才開始在下山平地建城,也就是現在桂平老城的位置,繁榮之下,道家,佛家開始在西山上建廟,建觀。乳泉一帶才開始真正有人常駐活動,隨之山中寺觀的香火也跟著有了起色。

縱觀宋這一朝,文風興盛,是繼唐以來再次的文學高峰,但,潯州地處蠻地,文風尚淺,除了本地人上山禮佛祈禱,也來不了幾個文人騷客。缺乏賞識之人,山中景色自然就沒人詠,沒人嘆。所以,除了“姚坦與佛家對弈”的傳說,也就鮮見其他石刻,碑記的記憶了。即使有,也是些名不見經傳的鄉野之作,登不上各類典籍,也就漸沒荒蕪了。

廣西人文: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不為人知的故事

元這一朝,前後時間也就百年,行政上對於地處大陸之南端一帶,統治不到位,社會不平穩,加上元朝對宗教的態度影響下,估計當時西山的香火都難以為繼,就談不上有什麼發展,輕視之下,自然也就沒有誰會在山上留下什麼傳世之刻了!

同樣,整個大明朝,潯州境內的瑤民起義不斷,明朝用兵頻繁,刀光劍影持續了二三百年,連潯州府治桂平城都一度被侯大狗攻陷,近城西山上的寺,觀受到了嚴重的衝擊,道家難以靜心修煉,佛家難以靜心禪悟,百姓難以維計生活,廟宇也就沒有能力維護生存。動亂之下,道家離山,佛家慘留,如此淒涼,誰又有心在山石之上刻下美言傳世呢?

近年,不斷有人提到,“驢友之祖”——明末徐霞客到桂平的事,說他當年過桂平西山而不上,是遺憾也!如果他上西山考察過,寫一篇《桂平西山遊記》,那今天的西山就如何如何!這是以現在的眼光,看到現在的西山,才有的假設!可是,提這問題的人是否想過,當年徐霞客過桂平時,西山當時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西山又有什麼樣的名聲嗎?

徐霞客當年是晚飯時候到達的桂平城北江碼頭,從上北門進入桂平城,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又從大南門出,在南津渡坐渡船過對岸,然後直接去了白石山,寫下了名篇——《白石山遊記》!此後又兩過桂平城而不入,始終沒提西山半字!為什麼?

還是因為當時西山的環境不行,名氣不行!先不說他來潯州就衝著白石山,羅叢巖的獨特地質地形而來,就說這白石山,羅叢巖的道家洞天,福地之名,已經名聲在外,響噹噹的,是天下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而桂平西山,雖有也開始有天下西山之名,但此時根本就是天下西山中的末流之輩,不值一提,除了本地百姓,往來任職的官吏,又有誰在意過他的名聲呢?

持續的刀光劍影,這裡佛,道不盛,風景無名,什麼“林秀、石奇、泉甘、茶香”,“秀南天”,誰有閒心來看呢?何況此時,對西山的重要建設,也僅僅是現在李公祠!真正人跡常臨的,也僅是到達姚翁巖,吏隱洞這一片區域,吏隱洞往上,還是十分原始的林木亂生,雜草亂攀景象。

徐霞客這樣的一個地理大家,高階驢友,也就寧在白石山中繞上兩三天,也斷不會為了這無名西山特意跑一趟的!

廣西人文: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不為人知的故事

西山真正的大發展時期,則是清這一代,順治海籌和尚募建洗石庵,巡按御史李秀重建西山李公祠,乾隆潯州知府胡南藩擴建龍華寺,道光盟初和尚闢建觀音巖。

特別是在康乾盛世之下,天下太平,一片祥和,西山得到了新一輪的發展,乾隆年江西進士胡南藩到來桂平上任潯州知府,大力發展了桂平城和西山,對龍華寺的擴修,對乳泉的進一步開發,胡知府的“乳泉”石刻至此留下千古美名!

正是這清前中期的四代人,奠定了西山現在四大寺的基礎!也是西山現在的佛家文化發展的根基,龍華寺側門,“攬勝”石刻下方外側平臺,有幾個佛塔,供奉著西山前代佛家人,其中就有盟初等幾位龍華佛寺的中興法師。

再到後來,咸豐年“天地會”在桂平建大成國,西山的所有再次被破壞,盛世不再,人心不穩,廟宇殘,僧侶散,石刻雖流傳,但江山已易人!

不過,大成國運不昌,僅歷幾年,煙銷雲散,潯州再次迎來太平!廣西補用道張榮組(相當於現在副省長)再次著力建設西山,西山也就再次得到繁華,四大寺重新修繕,乳泉再次噴出乳白的甘露。這也是封建社會里,對西山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建設!

張榮組的一則銘文《乳泉銘》透露了他的心境,刻記在乳泉邊,此文頗有當年劉禹錫的味道:

“山有仙兮則名,水有龍兮則靈。乳泉涓涓兮不竭不停,可以洗心兮可以鑑形。照山間之石壁,對江上之峰青。持心如水,守口如瓶,汲斯泉兮念常醒。大智不鑿,流水不腐,胸洞洞兮眼惺惺。不學赤松兮不讀黃庭,不近帝座兮不犯客星。吾尋吾之本原兮,吾養吾之心經。飲斯石乳者,鑑此泉銘,俾我潯民其敬聽。”

不知道張榮組是得到了什麼感悟,或是對西山有什麼樣的敬仰,才借泉詠懷。整篇選用了篆文陰刻的方式,這是西山現今遺存的唯一一方篆文石刻。這篆文,如不拿著這譯文對照看,字看得再清,覺得再漂亮,那也是十不認八九,剩下一個還是霧。就如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的識字水平,也就是這樣了。

廣西人文: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不為人知的故事

進入民國,桂平西山又是一度繁榮的,陸榮廷的乳泉亭茗茶,李宗仁的飛閣明志,釋巨贊法師的殺賊學佛,無一不為西山增加了更多的精彩。

西山之名,也因此得到了廣為傳播!也正是近代人文的重視,西山才有了“華南佛家重地”,“秀南天”等等一系列名號!

巨贊法師的一方“攬勝”,道出西山人文的精髓所在!起碼,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是這樣理解這兩個字的!至於,西山是不是遊人們心目中的遊覽勝地,那就是各人感受了!

廣西人文:桂平西山,人文遺蹟之西山石刻不為人知的故事

當然,西山石刻的內容再好,得到傳播與讚揚,那也只是因為作者本身的影響,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認為,還有一批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刻石的石匠!也只有他們,才是真正把那些內容真實形象的流傳下來的人!因為他們的刻石技藝,才使今天的人們看到更多的西山人文,桂平人文。他們也是桂平人文歷史的重要傳播者!

正所謂:

一草一木一春秋!

一言一語一百世!

一錘一鑿一千古!

一山一石一萬年!

桂平西山石刻的故事,還有很多,西山一遊,除了知道石刻的藝術美,關於石刻背後的故事你又瞭解多少呢?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壵。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