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的"倔強":折騰數年36種魚消亡,10年禁漁重現輝煌?

1、鄱陽湖由盛轉衰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自古漁業活動頻繁,生產的“湖鮮”聲名遠播,對“魚米之鄉”的名譽貢獻巨大。今非昔比,自2020年起為期10年的全水域禁漁在鄱陽湖正式實施,無異於宣告:鄱陽湖漁業資源消失殆盡,已到了必須“封湖育魚”的境地。那麼鄱陽湖裡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本文一窺究竟。

鄱陽湖的"倔強":折騰數年36種魚消亡,10年禁漁重現輝煌?

90年代初,漁業部門曾對鄱陽湖的魚種做過統計,各類魚種共計158個。2010年再次勘查,魚種數量已銳減至122種,短短20年減少了36個,像鰣魚、胭脂魚、黃尾魚、河豚已處於滅絕的邊緣;草魚、青魚、鯽魚、鯉魚等常見魚種,數量也大幅度縮減,且體積以中小型居多。

魚種的減少常伴隨著產量的降低,建國初期的1950-1958年間鄱陽湖的年捕獲一度維持在1。9萬噸左右,等到了80年代中期年產量已跌至1。36萬噸。當然中間的原因極其複雜,包括水體環境的變化,也包括養殖物件的調整。

鄱陽湖的"倔強":折騰數年36種魚消亡,10年禁漁重現輝煌?

鄱陽湖的產量減少,以“鄱陽三鮮”聞名的鳳尾魚、銀魚、鰻魚最有代表性。鳳尾魚,銀白色、體型略扁,當地又稱為刀魚、鳳鱭,是一種典型的洄游魚。每年3/4月份大量鳳尾魚由長江淺海逆流至鄱陽湖產卵,習性、外形與長江刀魚相似。如今的長江刀魚簡直是一件稀罕物,價格曾爆炒到萬元/斤,鳳尾魚價格同樣是翻了數倍。記錄顯示1983年鳳尾魚的年捕獲量是1100噸,1998年降至550噸,2000年逐年減少,再難有98年的產量。

鄱陽湖的"倔強":折騰數年36種魚消亡,10年禁漁重現輝煌?

鰻魚相比銀魚、鳳尾魚,數量小、繁殖率低,自古便是一款稀缺的珍貴食材。洄游的特點,進一步提升了鰻魚的養殖難度。我國持續攻關多年,至今還未解決鰻魚人工繁育的難題,現在市場上鰻魚的價格多在40元左右。不可否認,鰻魚的知名度不再那麼響亮。

鄱陽湖的"倔強":折騰數年36種魚消亡,10年禁漁重現輝煌?

2、鄱陽湖漁業衰退的原因。

不止是鄱陽湖,像太湖、洞庭湖、長江、黃河,我國所有知名的自然水域,漁業資源日漸匱乏,導致的原因不盡相同,各有各難點。

圍湖造田是影響鄱陽湖漁獲資源的一個原因。建國初期,糧食短缺、物資匱乏,人們對白麵、大米的訴求,遠超過幾條鯉魚、幾斤大頭魚,填飽肚子比幾碗魚塘更實在,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成了第一任務。

從1950年至1968年鄱陽湖區的耕地面積持續增長,湖泊被圍墾的面積至少有36萬畝,農進漁退現象突出。即便是80年代,鄱陽湖區的圍墾現象時有發生。上世紀70年代,鄱陽湖南部鯉魚產卵孵化場有31處,80年代後期僅剩下14處,消失的灘塗無一例外被農田代替,最終的結果是鯉、鯽可產卵面積減少為現在的260平方公里。

鄱陽湖的"倔強":折騰數年36種魚消亡,10年禁漁重現輝煌?

圍墾活動屢禁不止,源於近年來土地價值的暴漲。一方面國家保護農田隨意佔用愈發的嚴格,一方面是城市土地的減少,鄱陽湖上萬畝的灘塗成了農田置換的香餑餑。另一方面鄱陽湖漲落水顯著,水落灘出,涉及到環保、林業、國土、水利等多個部門,職責交叉、模糊,缺少統一的規劃,以至於常出現“人人有責、人人無責”的狀況。

鄱陽湖的"倔強":折騰數年36種魚消亡,10年禁漁重現輝煌?

出於現代生產、建設的需要,80年代後鄱陽湖水域一座座水利設施拔地而起,而鄱陽湖中下游的長江水域,工業廢水隨意排放,竟形成幾百公里的汙水帶。水利設施、汙水阻擋了相當部分洄游性魚的交配、產卵、繁衍。

鰣魚自古是一種名貴食材,味道鮮美,備受古人推崇。平時棲息在沿海水域,每年的春末夏初從長江口向中上游江段遊弋,直至鄱陽湖產卵。等鰣魚在江湖裡長到15公分左右時,再重新回到淺海。正是因為堤壩、汙水的隔絕、阻擋,鰣魚無法完成正個洄游過程,產量逐年遞減。上世紀60/70年代鰣魚年產量高達10-15萬噸,如今在鄱陽湖已十幾年未見到鰣魚活動的痕跡。

鄱陽湖的"倔強":折騰數年36種魚消亡,10年禁漁重現輝煌?

正因為鰣魚的稀缺,價格一再飆升。市場上銷售的鰣魚一般在300元/斤,標榜野外捕撈的鰣魚價格更是漲至2000-4000元/斤的高價,重點是經常“有市無價”,一條難求。許多售賣的鰣魚純屬“冒牌貨”,拿著湄公河鰣、雲鰣、長尾鰣充當鰣魚獲取高利潤,它們屬於近親,外形、口感相近,等到屠宰、清理後,經過煎炒烹炸,若不是常食用鰣魚的老手,一般消費者很難察覺。

鄱陽湖的"倔強":折騰數年36種魚消亡,10年禁漁重現輝煌?

過度捕撈是鄱陽湖魚資源減少的另一個重要因素。50/60年代捕魚時,以小木船、木筏為主,2/3個人攜帶漁網,操作簡單、一次的捕獲量有限。70年代柴油機被廣泛地應用在了捕魚船,靈活、機動,捕撈量是木船的數十倍。鸕鷀捕魚的傳統技法,只有少數年齡偏大的老漁翁掌握,更多是對古代捕魚技術的留戀,但後繼無人的窘境不得不面對。

70年代末幾乎與柴油機魚船廣泛應用的同時,一種網眼小、滅絕式的 “迷魂陣”漁網也被引進鄱陽湖。迷魂陣用的漁網眼小,小到魚苗、大到十幾斤的鯉魚,一網下去統統打盡。這種網價格不算高、操作簡單,迅速在鄱陽湖傳播開來。從80年代初的不足1000套,猛增至80年代末的10000套,足足翻了10倍。

鄱陽湖的"倔強":折騰數年36種魚消亡,10年禁漁重現輝煌?

另外所有湖泊、河流都會發生的電魚、炸魚,毒魚,也在鄱陽湖上演。越是年齡偏大的老漁翁,越是憎恨這種殘忍的捕殺方式,所用的電網長達幾十米,所過之處“寸草不生”,許多遺漏的魚,泛著白肚漂浮在水面,散發著濃厚的腥臭味。電魚者常是一些年輕力壯的中年人,原本應學習、利用更先進的養殖方式,從事電魚無疑是一種損失。

鄱陽湖的"倔強":折騰數年36種魚消亡,10年禁漁重現輝煌?

3、鄱陽湖的自救。

為恢復鄱陽湖的漁業資源、水質,相關部門多年前已採取行動。2002年長江開始實施禁漁制度,其中鄱陽湖也被納入禁漁範圍。每年的 3月至6月定為禁漁期,禁漁期內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撈行為。實際效果並不樂觀,3個月的禁漁期,目的是留給母魚充分交配、產卵的環境、時間,誠然有一定的效果。除此之外的數月裡,尚在成長階段的幼魚卻被再次捕撈,顯然失去了禁漁的意義。

鄱陽湖的"倔強":折騰數年36種魚消亡,10年禁漁重現輝煌?

2020年開始的長達十年的禁漁期,則是充分考慮魚的生長週期,比如常見的草魚、鯉魚,一般生長3年左右達到性發育,直至產卵。這樣的長週期可保證魚完成2個繁殖週期,魚的數量也會迅速擴張。合理的放養、大幅度減少人的參與,也許是恢復鄱陽湖往日風采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而充足時間則是成功的基礎。

原創:老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