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五街十巷",很多老蘇州都不知道!

五街

中街路

南起景德路,北至桃花塢大街,全長1100米,原名清嘉坊,取晉代陸機《吳趨行》“山澤多藏育,土風清且嘉”詩意名。《姑蘇圖》將南段標作清嘉坊,北段標作中街路,後統稱中街路。

王天井巷

在民國開拓景德路之前,王天井巷口是郡廟前與朱明寺前的交界處,街口東側是郡廟前,現連通成景德路東段。曾經王天井巷南口一帶是蘇州傢俱店集中地,現在這裡聚集了不少飯店和民族樂器店。

東中市

舊名中市街,東中市東段,即接駕橋西至都亭橋段;東中市西段,即都亭橋西至皋橋(接西中市)段,《蘇州城廂圖》《吳縣圖》均標為東中市大街。1968年曾改名井崗山西路,1978年恢復現名。

湯家巷

位於學士街附近,鸝鶯橋旁。巷口有一座牌坊,上書“湯家巷”, 巷口右側有一碑,介紹了此巷的來歷。南宋詩人湯惠林曾在此處居住。

景德路

位於人民路中段西側,因路北側舊有景德寺(後為王鏊祠堂)取名景德路。1927年,由原郡廟前、朱明寺前、申衙前、黃鸝坊橋弄合併而成。

十巷

東百花巷

古名槐花巷,因在西百花巷東面且與西百花巷相直而得名“東百花巷”。

西百花巷

巷內舊時有百花庵,稱為百花巷,後與東百花巷相對而名西百花巷。

花駁岸

西起中街路,東至王天井巷。駁岸是指沿河地面以下,保護河岸的構築物,常用石塊砌就,又稱“石駁岸”。現已改造成一處居民小區,內有小花園。

馬大籙巷

原名馬大錄巷,或與宋代馬光祖有關。《吳縣圖》等均標馬大籙巷。

高師巷

宋代名宦高定子居於這裡,另傳北宋高俅舊居在此,故名。

曹家巷

位於王天井巷中段,西起中街路,東至王天井巷。巷長300米,原有明四家文徵明之停雲館,現改造成居民小區。

王洗馬巷

巷內舊時有王姓洗馬官員居住,故名。

包衙前

相傳有包姓為官的住宅,故名。原名純孝坊巷,後《吳縣圖》《蘇州圖》等均標作包衙前。

三茅觀巷

舊名十九勝巷、仁風巷,後因巷內有三茅觀,稱三茅觀巷。曾改稱燎原巷,1982年恢復今名。

宋仙洲巷

相傳有宋姓筅帚作坊,故名。《蘇州府志》注:“縣誌筅作線,或作仙舟,巷中故有宋仙洲祠。”

在推進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姑蘇區將繼續突出歷史文化的延續與傳承,廣泛結合江南文化元素,挖掘古建古宅、古街古巷的文化內涵,持續講好姑蘇故事,提升姑蘇“最蘇州”、蘇州“最江南”標識度!

(來源:蘇州姑蘇釋出 責編:夏珊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