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建水,古稱步頭,也叫巴甸,最早的居民是彝族、哈尼族和傣族。漢代屬益州,唐代時地方政權南詔國在此築“惠歷”城,彝族古語大海之意,漢語則譯為“建水”,至今已有1200餘年的建城歷史。

(建水文廟,全國面積第二大文廟)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漢唐時期建水成為由滇池地區通往外部的關隘。自此,歷朝歷代都將建水作為軍事重鎮,加以大力發展。

元時設建水州,屬臨安路(治所通海),路是一個行政機構。

臨安本是南宋都城,今杭州。據說元滅南宋之後,當權者將南宋國都的名稱從當時繁華富麗的杭州,移到了雲南蠻荒之地建水,同時也將南宋大批的遺臣一起流放到此“臨時偏安”,有羞辱之意。也有說江南移民們懷揣營造天堂的夢想,想要打造一座屬於他們的新的“臨安城”。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到了明朝,朱皇帝似乎覺得“路”不像一個行政機構名字,1382年便把“臨安路”改為“臨安府”,並把臨安府設在建水,建水就成了一府之郭。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民國元年改建水縣為臨安縣,次年複稱建水縣,所以建水又有臨安之名。

(明臨安府署,重建)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明雲南提督學政考棚)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元代和明代推行軍屯制,“移中土大姓,以實雲南”。二三十年間有數十萬原漢族移民背井離鄉,遷徙雲南,也有回族移民落籍於此。明洪武年間在此設臨安衛(明朝使用的一種軍隊編制制度),1389年在原來土城基礎上擴建成磚城,設四座城門,東北西城門上各建城樓。

(明清臨安城城郭)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幾經戰火,三城門已毀,唯東門“迎暉門”完好無損,屹立600年不倒。殘留城牆南北長77米,東西寬26米,城門上建城樓“朝陽樓”,三層,五開間,三進深。整座城門城樓建築的形制很像北京天安門,故有“小天安門”之稱,但比天安門早建成28年。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朝陽樓掛“雄鎮東南”巨匾,背面為仿草聖張旭狂草筆法“飛霞流雲”。穿過朝陽樓就進入了臨安古城。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說她是活著的古城,是因為這裡古橋、古塔、古井、古街星羅棋佈,傳統民居、古街古巷更是遍佈全城,俗稱“三箭之地一寺,五箭之隔廟;七里之遙一橋,八里之遠一塔”,建水人依舊在古時臨安過著自己的日子。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兒時的絞絞糖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寺院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臨安古城的毎個街口都有一座雕樑畫棟的古牌坊,古城透出濃濃的文化氣息。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吃在雲南,一碗草芽過橋米線就是他們的日常。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圍著烤架,蘸著蘸料吃建水烤豆腐,沿街隨處可見。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這種生猛串串,就看你敢不敢享用了。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經常看到的建水名片是十七孔橋,又名雙龍橋,她不在城內,在城西5裡處。我們以後再介紹。

一座活著的古城,雲南建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