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計於民不可少

近日,東部地區某市一知名景區湖邊“柳樹被換成月季”影響景區韻味一事,引發社會關注。面對輿情,當地迅速完成柳樹補植,表示力爭儘快恢復原貌,景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稱,工作中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沒有考慮到市民和遊客的感受,對此表示歉意。

此事引起關注,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該景區在歷史文化底蘊方面與湖邊的柳樹有著密切聯絡,移走了關鍵區域的柳樹難免讓人感覺少了點“文化味”,心生遺憾、惋惜之情。二是,該景區管理部門在此次柳樹移走過程中,與民眾溝通交流不夠,沒有充分徵求群眾意見。第二個原因恰恰是值得城市管理部門重視的。

梳理此前的一些報道,不難發現,城市建設中因為與群眾溝通不夠造成誤會或矛盾的現象在一些地方時有發生。比如,有的地方在推進城市升級改造過程中對老建築、老街區、老宅子重視不夠,盲目拆遷,貪大求洋造新城,對當地歷史景觀和文化遺存造成破壞,引發群眾不滿;有的地方不顧本地地理氣候條件,一意孤行搞“大樹進城”,勞民傷財;有的地方對商業街店鋪牌匾樣式提出“一刀切”要求,造成千店一面,甚至鬧出笑話……這些錯誤做法既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沒有充分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特色、經濟發展階段、商業執行需要等實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關地方在工作中沒有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認真踐行群眾路線、充分“問計於民”,一廂情願地做出了自以為高明、實際上卻讓群眾失望的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做好公園管護等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不能“拍腦袋”想當然,也不能閉門造車,而應充分踐行群眾路線,多一些“問計於民”,使有關方案更加專業、完善、接地氣,達成“最大公約數”。這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尊重群眾主體地位,認真傾聽群眾意見與建議,努力使城市建設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一步增強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絡。

令人欣慰的是,當地景區管理部門及時迴應,補救舉措也很得力,相關輿情很快平息。這種積極迴應社會關切的態度值得肯定。期待各地今後都能把這種迴應從“事後”主動提到“事前”,在決策之初就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也只有這樣,“學費”才算不白交。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馬洪超)

【來源:經濟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