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才子2次遊歷桂林,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1736年(乾隆元年)年僅21歲的袁枚,從家鄉杭州千里迢迢來到桂林,投奔他的叔叔以尋找新的出路。

袁枚的家境並不富裕,父親和叔叔都在外地遊幕,家中由祖母主持,一直沒有固定的家產,賃屋而居,家徒四壁,日用艱難。不過袁枚在杭州卻以早慧聞名,12歲就考取秀才,被視為神童,18歲時由浙江巡撫程元章保送到萬松書院學習。年輕的袁枚興趣廣泛,對科舉制藝並不專心,結果在大考中接連敗北。

清朝著名才子2次遊歷桂林,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清朝著名才子2次遊歷桂林,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於是,袁枚的祖母做主,以二兩銀子做路費,請人送他到江西,又借錢坐船到桂林,投奔當時正在廣西巡撫金鉷幕府中的叔父袁鴻。袁鴻對窮愁潦倒的袁枚並不客氣,倒是巡撫金鉷有心測試一下這個名聞遐邇的神童才子,便在巡撫衙門的八桂堂中,便命他立時做一篇《銅鼓賦》,結果袁枚援筆立成,文采飛揚,博得眾人大加讚賞。

年輕的袁枚在桂林期間遊覽了現今七星公園內的七星巖和棲霞寺,並做詩《同金十一佩恩遊棲霞寺並望桂林諸山》以記其事。詩中記述,袁枚是6月份去的七星巖,“山腰有洞五里許,秉火直入驚烏鴉”。以前遊覽七星巖,都由旁邊的棲霞寺僧人準備火把並當導遊帶領入內,按所遊覽巖洞的大小分別收取不同費用,在民國期間還是如此(見田曙嵐《廣西旅行記》),想來袁枚當時也是由當地僧人帶領前往的。

清朝著名才子2次遊歷桂林,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七星巖內千奇百怪的鐘乳石讓年輕的袁枚大為驚奇、歎為觀止。“山川人物溶在一爐內”的奇觀是怎麼形成的呢?他象形地比喻道,那定然是古代的神仙精怪聚集在一起,“忽然剛風一吹化為石”。否則,“造化縱有千手眼,亦難一一施雕鐫”。遊罷下山,袁枚依然心有所念:“我本天涯萬里人,愁心忽掛西斜月”。

在金鉷的巡撫衙門裡住了3個月後,博學鴻詞科即將開考的訊息傳到桂林。這本是朝廷為優待那些不願意參加科舉考試的年長德邵的碩儒而專門開辦的,但金鉷卻專折保舉21歲的袁枚參加,還贈送他120兩銀子,並遣專人護送到京師。

離開桂林時,袁枚對金鉷感激涕零。一方面,金鉷的特別推薦使他名聲大振,另一方面,獲得展示才華的機會也讓他躊躇滿志。在臨別贈金鉷的《薦鴻詞北上辭別桂林中丞》一詩中,他說自己是“萬里投知己,千秋見偉人”,並表示自己要不負眾望、知恩圖報:“桂嶺三秋月,長安一路塵。拜辭先灑淚,圖報屢看身”。

清朝著名才子2次遊歷桂林,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在桂林的短短3個月期間,袁枚還和他叔叔家的僕人常寧結下友情,在送別常寧的詩中,他飽含深情地說:“知己哪須分貴賤,窮途容易感心情”。(《別常寧》)

從“窮途容易感心情”這句詩可以看出,袁枚對自己的桂林之行是百感交集的。在遭遇人生最初的挫折後,他來到桂林以圖改變自己的命運。在這裡他獲得聲譽並重新燃起希望,所以在詩中他要常寧等著他的好訊息。

在參加博學鴻詞考試的200多人中,袁枚年紀最輕,如果他有幸被錄取,是否會效仿白居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來表達少年得志的喜悅呢?可惜,命運再一次捉弄了躊躇滿志的袁枚,他依舊名落孫山。不過,儘管又沒能考中,但才子的名聲已在京中不脛而走。兩年後,袁枚如願考上進士,進了翰林院,為他此後成為近50年的文壇盟主奠定的基礎。

清朝著名才子2次遊歷桂林,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1784年,在離開桂林48年後,69歲的袁枚再度來到桂林。這次他是從廣州沿水路西行,當年9月16日(農曆紀年)出發,半個月後到達陽朔。此時的袁枚已是文壇領袖,名聲遠播,而且身體健康,據當時人描述,他看起來猶如五十多歲的模樣。

舟行途中,袁枚得以飽覽桂林山水。他寫了九首六言詩來描述眼前所見,並認為它們實際已經超過家鄉的天台山和雁蕩山。

“碧簪照水橫抽,石筍當空孤插。

造成阿育天王,八萬四千寶塔”。

清朝著名才子2次遊歷桂林,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這首小詩將灕江沿岸孤拔挺秀的山峰,比喻成一座座佛塔,形象可人,又饒有禪趣。

重進入桂林,讓袁枚感慨叢生。可以說,他一生的功名事業,都發端於桂林。將近50年過去,垂暮之人(袁枚聽信算命人言,自認只能活到73歲)舊地重遊,所看見的又是什麼呢?桂林城中已無故舊,只有當年的山水依稀照人。在《重入桂林城作》中,袁枚寫道:“水石無情我有情,一丘一壑皆前生”,充分表達出袁枚對桂林這個自己早年尋夢之地的誠摯感情。他彷彿又看見年輕的自己站在當年的桂林街頭:“黃粱一夢誰能再,我竟來尋夢還在”。

清朝著名才子2次遊歷桂林,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10月8日(農曆紀年),袁枚重遊七星巖,這時他才知道50年前那個夏天所遊覽的並非巖洞的全部,而是一小段而已,於是再度做詩記之。

桂林城中心的獨秀峰,因突兀險峻及古來遊覽、刻石者眾多,成為往來桂林的人必去之地。袁枚在遊覽後寫下一首著名的《獨秀峰》,其開頭兩句“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鬥”,被後世認為是描寫桂林山峰特色的佳句,被廣為引用。在詩裡,袁枚更是從山峰的形狀,想到個人的行為、觀念:“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

清朝著名才子2次遊歷桂林,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期間,袁枚還遊覽七星巖附近的普陀寺,後來又攀登疊彩山,遊覽風洞,登高遠眺。

此外,袁枚也去探訪原先故人的舊宅,但人非物亦非,徒增感慨而已。他早年剛到桂林時,曾在巡撫署衙內遇見一位鐵髯居士,精於方術、導氣、養生之學,兼之鶴髮童顏,袁枚視之為神仙,此度再往其舊居,卻發現那裡已變成佛寺,原先遺蹟蕩然無存,袁枚只得喟然:“大抵神仙多解蛻”。(《訪韋鐵髯缽園舊居》)

對當年不遺餘力推薦自己赴京(此事當時即被載入廣西府志)的原巡撫金鉷的感恩之情,一直縈繞在袁枚心中。此次他再度來到當年署衙,不禁感慨萬千:“人天渺渺恩難報,函丈依依事未忘”。袁枚在早前詩文裡記述,由於巡撫大人對他愛護有加,結果使得他的叔叔也對他也另眼相看。如今,過去的榮耀都已遠去,“只有庭前丹桂樹,見公誇許見公憐”。(《重等撫署八桂堂有懷薦主山德公》)

清朝著名才子2次遊歷桂林,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近五十年過去,對當年權傾一時的金巡撫,桂林城內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袁枚發現還有兩人還依稀記得當年舊事,在重溫昔時情景時,他不禁“雙淚落如絲”。(《德山中丞撫粵九年,事在雍正間,問之粵人,竟無知者。惟劉仙庵、僧恆遠猶能言其顛末,喜贈一詩》)

袁枚這次在桂林住了近2個月時間,於那年的暮秋初冬時節離開桂林北上湖南。在離開桂林的那天,一些當地人士到灕江邊為其送行,他們中有書院山長,有當地官吏,也有布衣士子攜詩到舟中相顧,袁枚十分感動,到湖南全州後,袁枚寫詩相贈:“知否衰翁行半月,夢魂還繞桂林西?”

清朝著名才子2次遊歷桂林,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袁枚離開桂林時 ,當地不少官吏贈詩贈物。岑溪縣令李義堂贈詩索和,袁枚一揮而就;大司馬慶樹齋贈送貂皮衣帽,李松圃贈送石菖蒲,謝蒲柳贈送苗錦,這些袁枚都有詩報謝。

從桂林坐船到興安靈渠,100多里的路程,袁枚走了10天。到興安後,有感沿途景色,袁枚寫下一首描寫桂林山水的佳作:

江到興安水正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清朝著名才子2次遊歷桂林,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在離開桂林的舟中,袁枚感慨萬千,一連寫了四首詩(《舟中遣懷四首》)。自己白首遠遊,鄰里嘲笑,家人勸阻,但袁枚有自己的理解:

“倘為名利出,未免心煩憂;專為山水行,何處非虛舟?”

離開興安繼續北行時,袁枚看見桂江邊的一枝垂柳,這讓他格外高興:“可是江南人憶我,六千里外教君迎?”(《將到湘山寺,江上有垂柳一枝,入粵以來所未見也》)

此時的袁枚,已告別了他一生魂聚不散的桂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