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清潔海灣繪就“人海和諧”美好畫卷

建設清潔海灣繪就“人海和諧”美好畫卷

6月8日,三亞市婦聯、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等單位組織志願者、小學生、潛水員共同在三亞蜈支洲島碼頭海域開展海洋垃圾清理活動。本報記者 王祝華攝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葭沚碼頭,“船老大”趙章榮正搬運著一箱箱從“小藍之家”免費兌換的礦泉水。趙章榮高興地說,漁民通常將礦泉水作為淡水來源,一次出海常常要喝掉幾十箱水。以前喝完後,瓶子就隨手丟掉。現在兩個空瓶能換一瓶水,空水瓶也要保管好帶回來。除空塑膠瓶,破漁網、魚盆等也能置換礦泉水,這些舉措可從源頭上減少海洋塑膠垃圾的產生。

6月8日,中華環保聯合會、山東環保基金會聯合舉辦了2022“清潔美麗海灣,促進人海和諧”海洋淨灘活動。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在會上表示,海洋垃圾和塑膠汙染是人民群眾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是海灣綜合治理和美麗海灣建設必須加以解決的重點問題,生態環境部等部門正推動11個重點海灣(灣區)開展海洋垃圾專項清漂活動。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299。7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面積,但部分近岸海灣環境汙染形勢依然嚴峻。2021年,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了全國51個區域的海洋垃圾監測。結果顯示,塑膠是我國海洋垃圾的主要型別,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和海底垃圾中,塑膠垃圾分別佔92。9%、75。9%和83。3%。

海洋塑膠垃圾既是汙染物也是資源。“國際市場對再生塑膠的需求非常大,響應對海洋環保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多頭部企業承諾使用海洋廢棄塑膠替代原生塑膠。但難點和痛點是,建立被國際客戶認可的全生命週期認證追溯體系。”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海洋事業部總經理陳亞鵬說。

今年以來,台州在椒江區探索實施由政府引領、企業主導、公眾聯動的海洋塑膠汙染治理“藍色迴圈”專案,透過“陸防、閘截、灘淨、船收”進行源頭控制,並應用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技術,對收集到的海洋塑膠垃圾進行全流程溯源。比如用手機掃描一個環保手機殼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該手機殼用到的海洋塑膠垃圾,是由台州大陳鎮5名收集人員,於今年4月初在下大陳島邊灘收集的,上面還有5名收集人的合影,以及“撿、運、存、轉運、再生、製造”各環節的詳細資訊。

“截至目前,20多家全球產業鏈頭部企業、國際環保組織和科研高校達成合作,推動‘藍色迴圈’專案的開展,該專案現已覆蓋台州沿海5個縣市區。”台州市生態環境保護督查專員潘芳芳說,透過國際碳匯市場的增值迴圈治理體系,在實現降碳的同時,讓沿海村落的低收入村民、漁民、漁企和部分塑膠加工企業透過碳交易增加收入,建立海洋治理、資源迴圈、數字改革、共同富裕“四位一體”的新型高效治理模式。

據統計,台州市“藍色迴圈”專案試點3個月,共收集海洋垃圾1560噸,其中塑膠垃圾1270噸,減少碳排放約5000噸。在該模式推廣後,浙江省每年將回收海洋塑膠垃圾18000噸,減少碳排放72000噸左右。

除了對海洋塑膠垃圾進行治理外,各地還加強入海河流治理,管好直接向海洋排放汙染物的關鍵“閘口”。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專員肖永濤說,2020年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結束後,山東省控以上的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V類水體,2021年40個國控入海河流斷面,歷史性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水質。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逐年提升,黃河口、萊州灣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整體呈現改善趨勢。

“我省海洋生物物種、自然景觀,以及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等保護物件基本保持穩定。同時,透過常態化開展淨灘行動,鼓勵沿海各地探索建設海洋垃圾治理長效機制,努力建設水清灘淨、岸綠灣美、漁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肖永濤說。(◎ 李 禾)

【來源:科技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