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紀念,慶祝一下丨心理雜貨鋪

編者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編輯王日出在中科院之聲開了一個雜貨鋪,鋪子裡有各種有趣的心理學百貨。歡迎大家沒事過來逛逛。

這篇是心理雜貨鋪的第100篇文章。有什麼不同呢?倒也沒有。嚴格來說,這並不是我在中科院之聲公眾號的第100篇文章,有些文章並沒有記在雜貨鋪的名下。不過100也算是個“里程碑”,還是可以小小驕傲一下,值得紀念和慶祝。

紀念是一種提醒,讓人們回憶起重要的事情。比如研究發現,用我國民族節日作為啟動,人們會更容易想到跟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和情緒。“紀念日現象”就是指在重大事件週年左右出現的情感和回憶。相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災難事件或者負面事件,紀念日“喚醒”了在悲劇發生當下的整個恐懼網路,這包括心理、生理上的一系列感受,就好像回到了那個時候。但即便是悲劇的紀念日,也可能有好的方面:給人以重新審視的機會、體會現在的生活、尋找新的方向等等。

很多人重視“紀念日”,因為所要紀念的事情至今仍對他們有著特殊的意義,提醒人們“不忘初心”,比如一些夫妻會在紀念日“重宣誓言”,這是對“過去”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的承諾。“紀念”給了我們一個契機來進行回顧和展望,也是個(重新)建立聯絡的好機會。比如今年是PsyCh Journal創刊十週年,十年紀念特別企劃的標題就是“擁抱新十年:研究前沿和未來展望”(bracing the new decade: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向重量級學者邀稿,也進行了宣傳,聯絡了“老朋友”也結交了“新朋友”。

實際上不止是“紀念日”,即便是小小的成就,也值得慶祝。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有慶祝的習俗,慶祝讓人們快樂、開心,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氣氛,強化了那些對我們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情。我算是個“有儀式感”的人:比如做完幾天的核酸檢測值得慶祝、種的植物發芽、開花要mark一下、特殊日子和節日更要“應景一下”。實際上,我能每天都找到些“理由”慶祝一下。我的慶祝也不都是很複雜:給自己買杯咖啡、請自己看場電影,有時候戴個特殊造型的口罩也是一種慶祝。形式不重要,讓我開心,這很重要。

杜拉斯說愛情是她疲倦生活中的英雄夢想,這有點可遇而不可求,但擁抱平淡生活中的小確幸,將關注點放到積極的、開心的事情上,有益於整體的身心健康。每個微小勝利都有力量,標誌著自己向著目標在前進。“你做的很好”(不論是別人對我們說還是自己對自己說),讓我們充滿自信和能量。

但也有時候,我們並沒有明確目標,就是享受當下。完成一項事情的過程很多時候就讓人感到快樂。寫科普文章於我,是個挺享受的過程。從準備到寫作需要注意力集中,這跟畫畫有點像,都可以當作一種正念的方式:專注當下,這個過程讓人放鬆。大腦獎賞迴路被啟用,也會對情緒加工有關的杏仁核產生積極影響。正念還會啟用前額葉和扣帶回等腦區,幫助我們提高注意力和情緒控制。

我的選題並沒有什麼規律,不少是我生活中碰到的事情。這點要特別感謝中科院之聲的編輯:時間主題都是我自發的,不是“任務”或“要求”。在我,是種自我分享。分享是件讓人愉快的事情:研究發現在自我分享的時候,與獎勵產生的認知和神經活動是相似的。有時候也是“自洽”的過程:給我“說辭”(“我這麼感覺/做有道理”)或者給我“解釋”(“事情的發生有原因”)。比如社交網路分享上,我就可以給自己找到這樣的科學支援:自戀的人更喜歡在社交網路上發帖互動(我承認自己多少有點自戀),而輕度自戀的人更不容易焦慮和抑鬱、社會適應性更好。

當然如果能夠看到成果,人們會更開心、更積極。在一項實驗中,即便獲得同樣的報酬,那些拼完樂高擺出來的人比做完就拆掉的人,做的多三倍。所以作為紀念和慶祝,最後當然是要感謝所有的讀者。“里程碑”只是路上的一站,我們來日方長。

【來源:中科院之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