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公園建設的後發優勢

【環保筆談】

自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以來,我國國家公園建設取得長足進步,體制試點、整合最佳化、標準制定、首批國家公園設立等各項工作,有的已經完成,有的正穩步推進。但從長遠來看,我國國家公園建設工作仍然處於起步階段。

國家公園的誕生,是自然保護運動的結果。縱觀世界各國國家公園的發展實踐,建設理念雖存在差異,但總的建設目標均著眼於自然保護。以美國為例,雖然在不同時期國家公園的建設任務有所側重,但總的建設目標仍然是保護壯美的自然景觀,同時滿足國民的遊憩需要。

經常有人問:從世界範圍看,國家公園為什麼會發源於美國,而不是其他國家?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追溯發生在歐洲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繼而推動航海技術的進步,使歐洲人大量移民到美洲大陸成為可能。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加以及美國建國初期推行的西進運動,引發領土不斷西擴的後果。工農業發展的突飛猛進,造成了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印第安文化的極大破壞。此時,有識之士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當時有位著名畫家名為喬治·卡特琳,到西部地區考察之後,於1832年第一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的想法。此外,當時的時代催生出幾位自然保護思想的重要啟蒙者,為美國的國家公園起步奠定了思想基礎,如梭羅、愛默生、繆爾等人。其中,梭羅在其著作《瓦爾登湖》中描繪了自己的自然主義思想,愛默生在處女作《論自然》中提出我們需要直接從自然中學習,而早期環保運動領袖繆爾的自然價值觀則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美國當時的社會環境正處於所謂的美國進步時代,其特徵是移民數量急速增加、東部地區城市化、北部地區工業化、環境惡化、壟斷資本形成、西部開發推進、鐵路網擴大和私家汽車普及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引發了人們自然觀念的迷失。為了尋找浪漫與鄉愁的氛圍,藝術家們用繪畫和文學作品來描繪和讚美自然,引導美國人特別是東部地區居民的自然觀和風景觀發生改變。這一時期,在繪畫方面,出現了有名的哈德遜河畫派,代表人物是托馬斯·科爾,採用浪漫主義手法來描繪遍佈美國的自然風景;在自然文學作品方面,著名作家約翰·巴勒斯被譽為“美國自然文學之父”,他的《醒來的森林》是第一部描寫自然的散文集。自17世紀開始,作為開拓者的歐洲移民大量湧入,直接導致美國的森林遭遇大範圍採伐,連鎖反應就是水土流失和環境惡化。這些教訓在客觀上給富裕後的美國人上了一課,此時的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872年,內布拉斯加州決定設立植樹節,標誌著人們的普遍共識從征服自然轉向了保護自然。

國家公園建設的最高追求是為全球自然保護事業作貢獻。然而,自國家公園誕生至今150年的時間裡,人們對自然保護的理解在不同時期或場合存在著比較大的認知偏差。首先,作為保護物件的“自然”,在國家公園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或場合,其內涵有著很大的不同。就日本的情況來看,作為國家公園保護物件的“自然”,總體上以四種形態出現:起初是大風景時代的自然風景,然後是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的旅遊資源,後來以自然生態系統的形式出現,目前更多情況下指的是生物多樣性。通常所說的風景、野生動植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生態系統及其服務以及自然資本,在不同場合都可能成為國家公園的保護物件。再說“保護”,在不同場合分別是指儲存、保育、修復和緩解。這裡的儲存是指嚴格意義上的保護,保育是指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修復是指對生境的恢復與重建,而緩解則是指對受損生態系統影響的緩衝措施。

縱觀以上,雖然我國國家公園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卻具有後發優勢。聚焦綜合保護,立足長遠未來,結合國際上對自然保護的科學共識,我國針對不同生態系統型別建立的眾多自然保護地,為中國國家公園的發展建設創造了條件。首先,站在歷史的制高點,在吸收全球國家公園建設的寶貴經驗基礎上,綜合保護應該成為我國國家公園的建設特點。其次,悠久厚重的自然保護史是國家公園建設的文化基礎。我國的國家公園建設有豐富而深遠的自然保護思想作為支撐,從古至今,眾多偉大的自然思想家在欣賞、感知和保護自然方面積澱了寶貴的文化傳統。最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一脈相承,成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基本準繩。時至今日,平衡發展的生態觀、傳承創新的山水觀、追求和諧的發展觀和代表國家的形象觀,也為我國國家公園的發展建設指明瞭方向。

(作者:張玉鈞,系北京林業大學國家公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