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石場村:從“石頭部落”到“節能小鎮”的蝶變

嵩縣石場村:從“石頭部落”到“節能小鎮”的蝶變

昔日,無地、無林、無水、無路,滿山石頭、荒草,住的是石頭房,吃的是紅薯湯,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用電難、娶妻難困擾著村民,人們紛紛搬出村子,到他鄉討生活;如今,荒坡變叢林,不僅擁有智慧大棚、太陽能路燈、風力發電,村民吃上了深井自來水,水泥路聯通各組各家,成為傳統古村落、3A景區、地質文化村、節能小鎮,人流如潮,是遠近聞名的旅遊景區和網紅打卡地。

嵩縣九皋鎮石場村,從一個原始貧困落後的石頭部落蝶變成節能示範村,擺脫了貧困,走上科技振興的新道路。

三口深井水滋潤民心

石場村顧名思義就是個採石場,地處洛陽市的嵩縣、伊川、汝陽三縣交界處,石灰岩是這個村子最多的資源,整個村子依石而建,石牆、石房、石院、石窯、石桌、石椅、石磨、石槽,觸目所及之處皆是石頭。因為落後貧窮原始,村子也被稱作“石頭部落”,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石場村最大的問題就是水源,利用水坑、水窖接雨水是村民千百年來的生活大事,不安全的飲水引發各種疾病,因病致貧也是這裡貧困的主要原因。

2012年,石場村依託原始的石頭風貌和山上的草原開發旅遊,命名為“石頭部落”景區,但由於缺水,景區溫而不火。2013年,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對口幫扶嵩縣,並派出駐村第一書記進駐石場村。經過入村調研,結論是:解決群眾吃水難,才是開啟這個村貧困“鏽鎖”的鑰匙。2016年,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投資50多萬元,為李莊村民組打出第一眼300多米的深井。當甘甜的井水噴湧而出,村民們激動地淚流滿面,紛紛捧起井水一邊喝一邊哭。

2017年投資100多萬元的石板溝620米深水井成功打成出水,每小時出水量達到40噸。這口深井不僅能解決石板溝組的人畜飲水問題,還可解決石場村其他村民組和附近馬溝村的部分群眾飲水。

石場村民組是村部所在地,也是旅遊遊客的主要目的地。2019年,為了解決群眾和遊客吃水問題,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又投資近200萬元,打出一口490米的深井,能夠滿足1萬餘人的基本用水需求,徹底解決了石場村千百年來吃水難的問題。

深井甜水解決的不只是水源,更是滋潤了山區民眾的心。深井甜水把黨的雨露灑向貧困山村,點燃了鄉村振興的熱情之火。

四張文化名片拓寬思路

石場村該如何發展?這是壓在中國環保節能集團領導和駐村隊員心頭的一塊石頭,也是壓在縣鄉村領導心頭的石頭。路通了,水有了,遊客多了,景區該怎樣發展成為村裡的主導產業,讓村民致富,讓村集體有收入。來自北京的領導和隊員不斷思考和調查,高瞻遠矚的他們提出文化興村。利用石場村的優勢和公司的優勢打造文化名片。

石場村歷史悠久,明朝末年,柴起龍、柴起鳳兄弟二人,帶領全家由伊川縣葛寨遷徙到石場自然村,經不斷繁衍,逐漸成村落,繁衍至今已20餘代,400多年曆史。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利用石頭村的歷史和特色建築,積極申報傳統古村落,2013年8月,國家住建部授予石場村為全國第二批傳統保護村落,使石場村擁有第一張文化名片,並獲得一筆建設資金。

村裡利用這筆資金修通了通往村裡的旅遊道路,修復了古民居柴家大院。在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的幫助下完成了旅遊產業規劃,引導群眾建設家庭賓館、養豬場、養雞場,建設了鄉愁博物館。旅遊業的興起,讓村民在家裡就能增收,村民靠賣山草做成的笤帚、烤紅薯等年增收10000多元。2016年,石場村成功脫貧,2017年,石頭部落成為國家3A級景區,石場村擁有第二張文化名片。

石場村是一個以北方典型岩溶地質地貌、單面山構造地貌景觀地質遺蹟為主。在距今約5。1億年前後的寒武紀時期,整個石場村地區還是一片遼闊的陸表海,經過地殼運動海陸變遷,到距今2。95億年的地殼抬升暴露地表,經過風化剝蝕,形成現在看到的低山丘陵。鱷魚石、蟾蜍望月石、石屏畫廊等典型中國北方岩溶地貌景觀,蟲跡灰巖古生物痕跡化石、“核形石”灰巖、疊層石、竹葉狀灰巖等地質遺蹟豐富。駐村工作隊員發現了這一珍貴的地質資源,立即著手申報地址文化村,2021年,石場村成為河南省第一個“地質文化村”並辦起地質博物館,石場村獲得第三張文化名片。

石場村山高風大、陽光充足。如何讓這些沉睡的資源變成村民生活、生產和致富的便利條件?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的駐村隊員們又籌劃了新的發展思路——建設節能小鎮。太陽能路燈讓村民結束了摸黑走夜路的歷史,太陽能溫室大棚讓農業生產高效高產,太陽能車棚既讓遊客的愛車避免太陽暴曬又能讓村集體增加收入,風力發電讓村莊夜間亮起來美起來,汙水處理讓珍貴的水資源迴圈利用……第四張文化名片

——節能示範村正在建立。

四張文化名片讓石場村的發展思路更廣闊,更加根深葉茂。

三種發展理念構築村魂

石場村屬於北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但由於山高石頭多,水頭流失嚴重,山上樹木稀少,雜草叢生。加上村民生活、蓋房等對生態的破壞也日漸增多,植入生態發展理念,恢復生態變得越來越緊迫。

九皋鎮有上百年的採收和種植皂刺的歷史,是全國最大的皂刺集散地。駐村隊員和村裡利用這一良好的條件,組織群眾大力發展皂刺種植,既能恢復生態又能增加群眾收入。目前,發展皂刺種植1000多畝,形成了育苗、種植、採收、加工、銷售的產業鏈;同時,在荒山上種植連翹、板栗和慄樹等經濟林和生態林,目前村域植被覆蓋率90%以上。

石場村村民有散養雞、羊、牛的習慣,天然的條件使這些產品質量好,但由於以前交通不便,資訊不靈,好東西賣不出好價錢。中國環保節能集團公司的第一任駐村隊員盧迪把這些原汁原味的綠色產品買到北京等地,並且每一箱產品中要放一張產品說明和保質卡,帶著村民從誠信經營開始贏得信譽,石頭部落的土雞蛋、牛羊肉和紅薯粉條等享譽各地;第二任駐村隊員郝家華在村小學裡給孩子們上誠信教育課;第三任隊員王文濤答應村民一件事就辦一件,用誠信做人感動村民。現在,無論開農家飯店的還是買特產的,甚至是賣烤紅薯的都在誠信經營,童叟無欺。

從景區門口的光伏車棚,到路邊的太陽能路燈,再到村口的風力發電,到村裡的公共衛生間無水迴圈利用,到智慧水果採摘園,甚至到農戶的節能取暖爐,節能在石場村不僅僅是一種理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實施。

走進村莊,廢舊的民居改造成博物館,廢舊的池塘變成景點,過去來及遍地的村莊角落便成了花池綠地和廣場休閒區,節能的理念讓這些廢舊東西一下子變廢為寶。生態、誠信、節能的理念正在改變著石場村的面貌,改變著石場村人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構築著村裡振興發展的村魂。

村莊變的美麗而富裕,人變得誠信而文明。石場村許多搬遷出去的農戶回來了,外出務工的青年回來了,景區提升、種養殖基地建設、村集體經濟等各項振興計劃正在逐步變成行動和現實。石場村正在蝶變中振興。(嵩縣縣委宣傳部 羅孝民供稿)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