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到了清代末年,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各種時代歷史事件的衝擊下,廣西區域的行政區劃就作出了重新的調整,到清

光緒末年(1898年)時,

整合劃分為

十一府二州二廳

其中十一府就是

桂林,柳州,慶遠,平樂,梧州,潯州,南寧,太平,思明,思恩,鎮安

前面已經有文章簡單的介紹了十一府中的前十府,這篇就講講最後一府——鎮安府。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其實,關於這個鎮安府的一些歷史,前面《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二八——鎮邊縣,岑氏發跡地(百色那坡)》的文中已有所介紹,只是鎮邊縣算是小鎮安府,是大鎮安府的一部分。

這個清代的大鎮安府的轄境相當今德保、靖西、那坡等縣及天等縣西部、百色市南部地區。在宋代以前,因為文獻的記載不多,這裡找不到什麼具體的歷史記錄。

但沒記錄不代表沒有人的活動,只能說是漢文化,中央王朝影響比較弱的地方,是歷史大區域建制的邊緣地帶,實際上這裡生活著很多原住民,或者說是今天不少少數民族的先輩。

從時代環境來說,唐宋時代時,很多地方的已經是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了,而西南一帶,廣西西部的廣大地方,還是領主經濟社會,比較原始閉塞,落後很多。

因為文化不同,差距較大,為了適應地方民情,為了管理這片區域,大唐朝在這些地區開始施行“羈縻制度”,一般把這裡生活的住民的地方按“溪峒”來稱呼與劃分,以地方首領來管理地方。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那在廣西西部及周邊各地,主要有“四大家族”,即韋,黃,周,儂四姓。這廣大的地方有個廣源州的建制,至於這個廣源州的建制,範圍如何,歷史太複雜了,學識有限,沒弄懂,也就沒辦法講清了,大概包括了現在以南寧為線往西的桂西廣大地區。

區域中除了廣源州,還有左右江各處溪峒建制,其本上都散佈著的“四大家族”的勢力。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四姓氏勢力之間,與當時的中原王朝之間的複雜關係,各種爭鬥不斷,最後韋,週二姓被迫撤往濱海,而黃氏,儂氏則在唐中後漸漸成為區域老大,兩姓上下不斷,佔的地方很大。

於是歷史書籍中與儂峒有關的記錄就是這樣多了起來,廣源儂峒,廣源黃峒這樣的記載就開始出現了。所謂的儂峒,黃峒實際上是很大的地方,要是對比現在的行政區劃,那就類似於省,地級市的概念。

儂峒,黃峒下還有很多小一級行政的峒,其中有一個鎮安峒,就在這個區域之內,這也是後來大鎮安府的前身了。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唐宋時期的廣源儂峒,黃峒,雖然名義上歸邕州管羈縻州管理,但是,由於交阯蠻踞有安南,時常擾民,所以廣源州大部都歸交阯安南的勢力控制,“服役於交阯”。

後來李朝興起,對周邊壓迫更甚,作為儂峒的首領,儂氏家族自然不甘受交阯官府的壓迫,於是起來反抗,所以,現在有史學家認為,儂智高的起義,最初並不是反宋,而是反交阯,只是後來儂智高把他的勢力做大了,提升到“國”的層面,統一了左右江各溪峒,建立了“大曆國”。

又是因為當時宋朝廷,交阯的複雜關係,講起來就是很大的議題了,總之,結果是儂智高的政權變大了,珠江流域以南的所有區域,從西到東,兵鋒直達今日廣州城下,成為反宋政權了。

這樣的武裝,自然不被大宋朝廷接受,最後就有了“狄青南下平亂”的歷史事件了。宋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徵平儂智高後,重新規劃這一帶的行政劃分。大行政分五寨,寨下又分羈縻州,峒,總隸邕州。大部分取消原來的儂氏,黃氏等土著勢力等,改由因隨軍征戰有功的人來擔任這些地方的行政長官,並帶領原屬將士留守。

為了讓留守的將士安心留守,達到戎邊,穩定地方安寧的目的,朝廷還下發詔令,允許各部將士有世襲的權利,漸漸就形成了土官制度。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其中,區域中有一個峒,叫鎮安峒,最開始的時候,當時的官府並沒有在這裡設立什麼固定的行政機構,但隨著地方的事務增多,什麼黔南路併入廣南西路,後來又分開,不斷的實行新的政策。

最後,在政和元年(1111年),在鎮安峒建右江軍民宣撫司,司署就在感馱巖。所以也有史籍稱之為右江鎮安軍民宣撫司,據說首任地方長官就是岑氏。

再後來,元朝得了天下,其大軍南下,在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鎮安司的掌權人,岑從毅才隨大勢改旗換幟,歸附大元,被改為鎮安路,隸湖廣行省,轄鎮安州,安德州,歸順州,上映州,下雷州,及周邊一百多個溪峒,路治設於感馱巖(即今天那坡,德保,靖西,天等,大新等地)。

又過百十來年,大明替代了大元,新朝廷也是出兵到邊遠的地方例行走一趟,對於廣西西部這些土官林立之地,中原誰當老大,誰是正統王朝,其實並不關心多少的,只要新朝廷能保證自己的權益,那歸附就是了。

這樣皆大歡喜的局面,也是大明朝所樂見的,所以,對於歸附的土官,大明朝依然承認他們的權利,依然讓他們管理著地方,實行家族統治。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鎮安府印

大明官府改制地方,把原來的鎮安路被改為鎮安府,時任鎮安路總管土官察空(岑天保父,為何叫察空這元代的蒙古名,又是另外的故事了)因為主動歸附,從而得到官府的承認,拿到了大明的鎮安府官印,成為了鎮安府的知府,再傳位於岑天保。

岑天保世襲成為鎮安知府後,開始了自己新的治理方式,他覺得自己管理的鎮安府的府治太邊遠了,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又接近交阯,不利於自己管理地方,所以,他上疏請求另搬地方建設一個新的府治,並得到了批准,於是,他把府治遷到原來被廢的凍州州治所在地(今德保縣城),管治一縣二州一寨四土州一土巡檢。

舊府治則改稱小鎮安府,由其兒子岑志英管理。由於他是遷地新建府治,又不願意在原凍州城遺址上建城,所以,他在原凍州城遺址西側重建一座土城,也就形成了內外兩城的形式了。

主城高一丈五,闊三尺,周長二百四十丈,共東,西,南三門,北面靠山,無牆無門。後來,清代的時候,官府設定附郭縣,就把鎮安府城改叫天保城,天保縣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了。再到現代,德保的“保”,也是這個天保的“保”,有著歷史沿革,這就是後話了。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天保城的名字雖好,一語幾關,即紀念了開城祖宗岑天保;又有天之保佑之意。但是,歷史的事實卻是很殘酷的。岑氏一族在鎮安府卻沒有平安的一代代傳承,短短二三百年間,紛亂不斷。

永樂年時,相鄰的向武土州知州黃世鐵出兵攻下鎮安府的高寨等地,後來朝廷看不過,出兵收拾了他。

成化八年,時任鎮安知府岑永壽的侄子岑宗紹不滿家族的待遇,於是集合土兵,攻打鎮安府城,打傷其嫡母,並且擾亂地方,最後被岑瑛殺之。

成化十四年,田州盧蘇和歸順州的岑氏起兵作亂,攻打鎮安府,由此引發三地混亂,鎮安府死了兵目一萬多人,對於這種土官間的自相殘殺,朝廷自然是抱觀望態度的,最後大家都沒有得利,反被朝廷降革“冠帶”。

到天啟七年(1627年),時任鎮安府土官岑吉祥與歸順州的土官岑大倫有仇,於是“潛通”安南的莫敬寬,出兵滅殺了岑大倫一系。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作為鎮安府第二十二世(任)土官的岑吉祥,殺了岑天倫報,雖然出了口惡氣,但他殺性太重,攻下歸順州城時,奪了官印,搶人妻女,還驅大象去踩殺了好幾十人,這樣的惡行,天理不容,所以最後落下了個無嗣的下場,成為了鎮安府岑氏最後一任土官。

順治初年,因為他的故絕,鎮安府陷入了無主之地,各旁系岑氏宗親為搶世襲之位,開始了相互攻擊,而時任田州土官的女婿沈文崇見狀,趁機從富州(雲南富寧)出兵,攻下鎮安城,奪取官印,成為了鎮安府之主。

沈文崇的這種行為,自然不被朝廷所承認的,清官府沒有接受,承認沈文崇的地位,而直接對鎮安府實行“改土歸流”,委任思恩府通判直接管理鎮安府。

可是沈文崇家族沒有認清形勢,選擇一直與官府作對,他死後,他的兒子沈紹基竟然還主動的連年攻打鎮安府,並殺害朝廷委任的通判,奪官印,最後引發官府的大力圍剿。最後,康熙十九年,鎮安府平,其地歸思恩府管治,鎮安府這個建制處於架空狀態。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故宮文物《鎮安府畫屏》清乾隆期

到了雍正七年,清代名臣鄂爾泰上臺,被朝廷任命為三省總督(雲南,貴州,廣西),他到任的工作之一,就是在這三省施行改土歸流。他可是個強硬派,對於大多數土司土官盤踞的地方,就兩種態度:要麼改流,要麼用兵。

也就是說,對於接受直接改流的地方土司,一個字——撫;對於不接受改土歸流的大小土司,一個字——打!

在他的努力下,最終西南地區大部分地區不說100%,那70~80%的土司土官都被改流了。對於鎮安府這片地方,他專門給朝廷上了一本四五千字的奏疏《鎮安府升流府疏》,他認為,鎮安府地歸思恩府管,不太適合,這個思恩府現在太大了,原鎮安府地離思恩府治遠,而且又臨邊境,安南心不穩,如有事軍政之事不方便處理,於是,建議重新設立一個鎮安府,委任知府,以專職有效的管理地方。

他的建議得到了批准,由此,鎮安府得到了也重新設定,成為廣西十一府之一,朝廷以流官治之,慢慢的成為邊境之“雄郡”。

新的鎮安府重新建設,改建石城,由此,把石城稱為鎮安府附郭城,取名天保,天保縣的名字,就這樣正式開始了。

廣西曆史:清代廣西十一府之十一,鎮安府行政區劃範圍,土官故事

直到民國,因為新的制度推行,這些府州的建制就慢慢被取代了,區,縣制慢慢的推行,鎮安府的建制結束了,再講,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