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寧波市寧海縣五大水系之中堡溪,發源於寧、象交界地帶的大丹山、大扇山一帶,俗稱東倉溪。

大丹山,由寧海縣蓋蒼山蜿蜒而來,群峰綿亙,主峰海拔810。8米,光緒《寧海縣誌》載,“其山與蓋蒼山並峙,凌其顛望之餘山若垤若穴,象山形勢及海外島夷,可指顧得也。”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隨著風力發電的逐漸興盛,十餘年來,寧波市內誕生了九條風車公路,全部都是美麗的風景線,其中最為大氣磅礴的風車公路,就在蓋蒼山。

蓋蒼山風車公路,從磨注峰之下,一直向東延伸,經東搬山而至大丹山,33座風機點綴在群峰之巔,可謂雲端上的風車公路。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東搬山與大丹山之間,有一處奇特的自然景觀,人稱仙人洞崗。

奇特的山石,雜亂無序地堆疊聳立於懸巖之邊,山石下有一個山洞,人稱仙人洞。

山洞內豎著一塊山石,留著人們朝拜的痕跡,石碑上刻有四字:“長生供養,落款時間:咸豐己卯年,即公元1855年。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從大丹山南去之水,就是中堡溪之源頭。

大丹山南側的半山有一個山洞,名叫歸雲洞,相傳葉夢鼎早年求學期間,曾到歸雲洞讀書。

歸雲洞,位於寧海縣胡陳鄉岙裡王村和毛仙自然村之間,“巖高數丈,其形穹窿,時有云氣”,故名歸雲洞。

歸雲洞遠離人家,實為清靜之地,葉夢鼎在此讀書,不被打擾,潛心攻讀,山嵐出岫,終成大器。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歸雲洞高18米,寬約6米,縱深12米,如獅張口,中有石室,室前有巨石,如獅舌伸出口。

峽谷深澗,危巖懸空,洞側有水鏈直下,即為中堡溪之源頭。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葉夢鼎,本來並不姓葉,而是姓陳,原名陳吉甫。

公元1200年,陳吉甫出生於現在的寧海縣長街鎮西岙村,其母葉氏,孃家就在現在的胡陳鄉上宅村。

也就是說,胡陳鄉上宅村是陳吉甫的外婆家。

陳吉甫有四兄弟,外婆家的舅父是官宦世家,卻沒有男嗣,因此兩家商議後,就把陳吉甫過繼給舅舅家。

陳吉甫七歲那年開始到舅舅家生活,改名葉夢鼎,寄託了未來高就之意。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葉夢鼎從師名儒鄭霖,用功勤學,功成名就,官至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右丞相兼樞密使等職,但是受制於權臣賈似道,決意辭職,數乞而未允。

公元1272年底,葉夢鼎終於告老還鄉,迴歸寧海故里。

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元軍攻佔,5歲的宋恭帝被俘,逃出臨安的益王趙昰在福州即位,年僅七歲,是為宋端宗。

宋端宗以太師太乙之銜徵召葉夢鼎,76歲的葉夢鼎受命南行,行至溫州,已被元軍攻佔,不能繼續前往,慟哭而歸。

公元1278年,九歲的宋端宗在江門新會荒島上病死,廣王趙昺在廣東湛江硇洲島即位,是為宋懷宗,年僅六歲。

公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僅存的軍隊,在廣東新會的崖山,與元軍展開了最後的決戰,史稱“崖山海戰”。

宋軍戰敗,崖山被圍,左丞相陸秀夫揹著年僅七歲的皇帝趙昺,跳海而亡,南宋覆滅。

這一年,葉夢鼎在老家病故,享年79歲。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胡陳鄉葉氏,來源於浙江天台,唐朝末年,天台人葉溫裕,官至殿中侍御史,兼吏部尚書,當時的皇帝唐昭宗李曄在公元904年被朱溫所弒,三年後,朱溫滅唐,陷入亂世。

葉溫裕退出官場,尋覓隱居之地,其子正好在寧海做縣令,葉溫裕來到寧海,隱居於胡陳鄉上宅、張韓村一帶,其後裔居住範圍不斷分散擴大。

因此,胡陳鄉有“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之說。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中堡溪,介於蓋蒼山南麓與香花山之間,流經東倉、中堡等48個自然村,匯聚王家坪水、牛料崗水、上鄭坑水、西洋水、寺後山水、嶺下謝水6條支流和71條溝渠,水量越來越大,溪面越來越寬闊。

兩岸往來,常受洪水阻擋。

歷代修橋補路,皆是人類與自然的較量。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中堡溪下游,有一座古石頭橋,名叫戊己橋,橋孔多達48個,故又稱為48洞橋。

橋之西岸位於胡陳鄉西張村和大麥塘之間,橋之東岸就是胡陳鄉政府所在地,地處胡陳港之尾。

戊己橋全長137。5米,是寧波市的十佳名橋之一,被譽為浙東第一石長橋,也稱為中國最長的柱腳式石橋。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戊己橋建成之前,渡船往來,人稱“黃公古渡”。

相傳唐末吏部尚書葉溫裕隱居胡陳時,還有大唐李氏皇族後裔隱居於此。

李姓老人,搭茅屋隱居於胡陳港的龜頭山,撐船為來往的行人免費擺渡,年逾古稀,身著黃衣,還有黃鬚,因此人稱“黃公公”,渡口也就稱為“黃公渡”。

黃公渡頭,曾經船隻往來絡繹不絕,也曾是繁忙的物資交易中心。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黃公公希望在有生之年建一座跨溪橋樑,一勞永逸,造福鄉鄰。

因此他不再免費渡人,而是收取一些銅錢,為建橋籌資,無人過渡時,就收集沿溪石頭,為築橋作準備。

遺憾的是,所築石墩橋樑被海水沖毀,黃公公溘然長逝。

宋代時,發運使鄭霖與僧元海倡建,前後花了20年時間,仍未建成。

葉夢鼎還鄉,皇帝將寧海食邑賜給他,財力豐厚,終於建成24洞橋,長達120米,稱為“登臺橋”,後人亦稱為夢鼎橋,橋頭所建寺院稱為登臺禪寺,奉黃公公像,供後人敬仰祭奠。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登臺橋被洪水所毀,時人再次發起重建石橋。

戊己橋始建於公元1848年,即清道光戊申年,建成於公元1849年,即道光己酉年,因此從戊申、己酉各取一字作為橋名,稱為戊己橋。

非常巧合的是,中堡溪沿線,原東倉鄉和胡陳鄉兩片,共有48個村,當初建橋時,由當地鄉賢張坤元、張華章、鮑式曹等人發起,48村皆有籌款,因此建橋設計為48孔。

近年因為橋東頭造公路,填掉了一個橋孔,因此現存47孔,中孔最大,跨度達4。3米,航運時代可通航。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當地傳說,橋建成後,有一個村莊賴掉了建橋應籌之款,因此人們把這個村莊稱作“大賴村”。

大賴村,毗鄰上宅村,也是原東倉鄉所在地。

1992年,東倉鄉併入胡陳鄉。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戊己橋全長137。5米,寬1。65米,高2。65米,是寧波市的十大名橋之一,被譽為浙東第一石長橋,也有專家稱它為中國最長的柱腳式石橋。

穎之見過石橋無數,如此之長的石頭橋,卻是第一次遇見。

上世紀七十年代,胡陳港口攔港大壩建成之前,三門灣的海潮可湧至戊己橋下,因此戊己橋曾經也是一座罕見的跨海長橋。

寧海中堡溪第一石長橋,唐代尚書第,宋朝宰相家

中堡溪,從戊己橋下流過,匯入胡陳港,再入三門灣,奔流向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