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帕努伊島上發現雙面人頭像,專家推斷,它應該代表著三個內容

以巨大人面石像聞名世界的復活節島,還存在著一具奇特的雙面人頭像,如今它安靜地“住”在大英博物館。據歷史文籍記錄,島上的原住民也說不清楚雕鑿它的緣由,專家們經過分析後推斷出了這樣三種結論,究竟是代表什麼內容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拉帕努伊島上發現雙面人頭像,專家推斷,它應該代表著三個內容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智利的波利尼西亞群島的東側,有一個面積不足170平方千米的小島嶼,它就是拉帕努伊島。1722年4月5日,荷蘭航海家羅赫芬首次登島,由於這一天恰好是復活節,所以這座島又得名“復活節島”。此時的英國正在走向一個輝煌的時代,對學術的充分尊重保障了它走在時代的前列,帶領著世界走進了“蒸汽時代”。相比之下,此時復活節島上的5000名原住民,卻還處在石器時代。

拉帕努伊島上發現雙面人頭像,專家推斷,它應該代表著三個內容

即使處在落後的時代中,這裡的原住民生活的依舊很幸福,他們並不懂“復活節”是什麼節日,而是稱自己的故鄉為“拉帕-努依”(RapaNui),譯為漢語就是“地球的肚臍”,起初人們並不理解,以為是土著人亂起的名字,直到從高空鳥瞰地面時,才發現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就像是人體上的肚臍。

拉帕努伊島上發現雙面人頭像,專家推斷,它應該代表著三個內容

復活節島最著名的景緻,就是巨大的石像。儘管島的面積不大,但這裡擁有600餘座巨大的石雕像,它們遍佈全島,有的臥于山野荒坡,有的乾脆躺在海邊沙灘,還有幾十尊“好朋友”豎立在海邊的平臺上,成群結隊地面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樑、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其中最高大的石像可達十米,重約82噸。即使是21世紀的今天,我們也無法想象處在石器時代的原住民們,他們是如何雕刻出如此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在復活節島眾多的石像中,有一座不那麼偉岸的石像被大英博物館收錄。將它視為珍寶並不是因為它身材嬌小,而是因為它是一座雙面人頭半身像。這座石像只有一米的高度,但是它居然被刻出了兩個人背對背的造型,沒有下半身並不影響它的整體表現,無論是面相還是動作,人們都可以看出,這是兩個人以相同的動作背對背的靠在一起。

拉帕努伊島上發現雙面人頭像,專家推斷,它應該代表著三個內容

為何會有如此奇怪的雕像呢?這個形制與復活節島巨大石像格格不入,所以當地人並不是很重視它的存在,當後來大英的航海家來到這裡時,很輕鬆地就將它帶回了自己的國家。於是它就隨著船隻漂泊到了新家——大英博物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給了它足夠的尊重,經過大膽推測和小心的驗證,最終得到了它的三個可能用處。

第一種觀點是從悲觀的角度提出的,西方人普遍認為兩人背對背,有著背道而馳的意味。所以這座石像可能表示決絕的分別,可能是夫妻勞燕分飛的象徵,兄弟反目成仇的從嘲諷,抑或是對盟友背約的嚴懲,這座石像可能是被放在一個嚴肅的場合,象徵著對這種“傷風敗俗”之事一種裁決和審判,給時人一種壓迫和畏懼感,畢竟愛情和友誼難存,一不小心就不見了。

拉帕努伊島上發現雙面人頭像,專家推斷,它應該代表著三個內容

第二種觀點則是站在了樂觀的角度,這是一種相對東方風格的猜想。“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當兩個人把後背交給對方時,這是出自絕對的信任和堅固的關係,兄弟如此,定能振興家業;夫妻如此,定能幸福美滿;軍隊如此,定能無往不利。這種背靠背的站姿,是為了彼此遮擋軟弱的象徵,如果真是此次的話,那我們不得不讚嘆,這座小島的波利尼西亞人真的很有愛。

最後一種觀點相對客觀,它沒有了上面兩種的激烈情緒,同時也是支持者最多的一種觀點。這些科學家認為,這座石像其實是一座界石,它起到了一種邊界線的作用。一面的朝向是一個部落,石像的另一面朝向的又是另一個部落,亦或者是兩個不同的工作區域,總而言之,它就是起到了一種“分割土地”的作用。時至今天我們還有邊界石碑,所以以石為碑,以碑為界是很合理的運用。

拉帕努伊島上發現雙面人頭像,專家推斷,它應該代表著三個內容

雙面人頭像究竟有什麼意義?從目前已有的資料來看,由於復活節島上沒有留下文字,這個謎題暫時無法破解,也有可能它的真實答案已經消散在了時光中,但是考古學家們從來不會進行無意義的感傷,他們只會背上行囊,繼續探索,永遠給自己設定一個叫做答案的終點,不懈的努力和奮鬥,這種探索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也期待他們早日為我們解答這一謎團。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

資料來源:1、《復活節島的秘密》海爾達爾著;重慶出版社出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