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化林場致力打造“生態梁林,五彩梅園”

代代接力,執著築夢。惠州市國有梁化林場幾代人接續奮鬥,種出綿延百公里的生態屏障,創造了荒山變林海的傳奇。

梁化林場位於惠州市惠東縣、惠城區和河源市紫金縣三縣(區)交界處,1956年建場之初,群山裸露、滿目荒蕪。66年過去,如今梁化林場森林覆蓋率高達94。7%,林場經營總面積10。12萬畝,林業用地面積10。07萬畝,森林面積9。19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8。99萬畝,商品林1。05萬畝;全場活立木總蓄積量達64。7萬立方米,成為惠州東北部的綠色生態屏障之一。

近年來,在綠色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以全面推行林長製為抓手,梁化林場幹部職工唱響了生態保護和建設新樂章。該場以廣東梁化(國家級)森林公園和惠州坪天嶂市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不斷致力於提升綠色顏值,打造“生態梁林,五彩梅園”,建立起優質高效的生態公益林示範基地。

梁化林場致力打造“生態梁林,五彩梅園”

梁化林場生態環境優美。

開拓

植樹護林打造國家級森林公園

山峻林茂、水秀石奇、樹鬱花繁……一幅幅畫卷徐徐鋪開,描繪出梁化林場的濃濃詩意。在這詩意背後,是風雲變幻的林場發展故事。

梁化林場創建於1956年,從建場到上世紀70年代的“開荒戰”時期,滿山遍野盡是“蘇茅草”,老一輩的開荒者僅憑一把鋤頭、一把鐮刀,開拓出了一幕幕新景象。上世紀80年代初至2000年,改革開放後進入樹木採伐期,林木統籌統銷。2001年至2010年,林場實行事業單位企業管理,分類經營,限額採伐,這一變革使林場減少採伐,收入銳減,造成林場經濟十分困難。2011年後,林場改革初期逐步停止林木商業性採伐,實行財政差額補貼。今年,我市市屬國有林場再次迎來改革大潮,改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發展過程雖歷經坎坷,但我們林場人始終以綠荒山、守青山、拓金山為使命,上下同心、積極行動,成為大山最忠實的守護者。”市屬國有梁化林場場長饒其歡說。正是一代又一代林場人的接續努力,2000年12月,梁化林場成立了坪天嶂市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面積為2。69萬畝;2003年9月,梁化林場成立廣東梁化(省級)森林公園,經營面積5。97萬畝;2005年12月在省級森林公園基礎上成立廣東梁化(國家級)森林公園,經營面積2。31萬畝,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真實寫照。

守護

豐富內涵描繪美麗生態新畫卷

每年冬天梅花綻放,梁化林場內雪白的梅花相擁而開,步入花間小道,浪漫得彷彿穿越了數千年。每到這時,梁化林場總能吸引眾多來自惠州、廣州、深圳等地的攝影發燒友前來“打卡”賞梅,遊客們還常到當地圩鎮購買梁化梅菜、青梅酒、辣椒醬、油豆腐等當地特產,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手段之一。

遊客紛至沓來,梁化林場也不忘加強自身建設。截至目前,該林場已建成梅園遊步道、門樓、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努力讓廣大群眾共享生態紅利。同時,為增強觀賞性,2019年,梁化林場又引進種植了800畝鷹嘴桃,為廣大遊客提供“春賞桃花、夏季戲水、秋採桃子、冬賞梅花”的豐富遊玩體驗。

“接下來,我們將以建設‘六道一中心一驛站’為重點,豐富國家森林公園的內涵,描繪出一幅讓人賞心悅目的生態新畫卷。同時,林場將以梅園花海為特色,建設成為特色明顯的生態型康養基地。”饒其歡說,接下來梁化林場將透過開展康體養生、森林遊憩、休閒度假等活動,打造高品質的人與森林和諧交流、友愛互動的“森林秘境”。

發展

合理開發利用建設林下經濟示範基地

如何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林場人對此從未停止思考和探索。2017年,梁化林場開始引入社會資金,發展林藥猴耳環專案,規劃總種植面積2萬畝。目前,林場已種植林藥猴耳環4000多畝,試驗種植中草藥150畝,並完成桉樹改造436畝,補植套種猴耳環等鄉土樹種。

按照發展目標,梁化林場將建設以林藥猴耳環產業為主、南方嶺南中草藥產業為輔的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努力打造成惠州林業生態建設和國有林場改革品牌產品。“我們將以猴耳環種植為基礎,規劃先行試驗區、規模種植區、生產研發區、南藥種植示範區、種質資源區、中醫藥養生體驗區、林間漫步和森林人家,構建‘六區一線多點’基地開發新格局,在滿足猴耳環種植研發基地建設要求的基礎上積極營造宜遊、宜樂、宜享、宜養、宜教的人本空間,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多功能效益。”饒其歡介紹說,接下來,該場還計劃將森林資源與科普教育相結合,發揮多功能綜合示範效應,將梁化林場打造成為惠州市森林科普示範基地。

林場人故事

李振鵬:用腳步丈量大山

自1994年從廣東省林業學校畢業後,李振鵬便到梁化林場工作,轉眼已近30年光陰。從懵懂小夥到資深林業工程師,李振鵬見證了梁化林場的滄桑變化。

“從初入林場到現在,我一直在資源管護股工作,可以說‘十分專一’。”李振鵬笑著說。目前,他擔任梁化林場資源管護股負責人一職,也是梁化林場為數不多的工程師之一。資源管護股是梁化林場的核心部門,主要負責森林資源的管護、培育、調查等綜合性工作。

對不少人而言,做好資源管理工作是極富挑戰性的。而對於李振鵬來說,卻是再熟悉不過的事情。“資源管護股工作繁雜且重要,最考驗人的還是資源調查。”李振鵬介紹,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每十年進行一次,意在摸清整個林場森林資源狀況,以更好地為後續發展決策提供支撐。

“資源調查工作就是靠‘走’。只有把林場踏踏實實地走一遍,才能真正搞清楚當前資源狀況。”李振鵬說。從1996年至今,他已經參與了三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工作,用腳步一次次丈量腳下這座大山。“值得慶幸的是,在此過程中我看到了森林物種趨於多樣化,也就是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林場的自然生態環境經過保護培育越來越優美了。”李振鵬說,如今他最大的夢想是讓林場能在生態效益優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讓群眾共享綠色生態福利。

陶志明:堅守護林一線42年

“我父親1958年便來到了這裡工作,是梁化林場最早的一批職工之一。”談及自己的父親,“場二代”陶志明一臉自豪。1980年,他繼承父親的衣缽,也成為梁化林場幹部職工中的一員。42年光陰裡,陶志明始終堅守在護林的最前線,目前擔任片區的森林管護站站長,負責巡護林地面積達1。8萬畝。

陶志明至今仍記得,初到梁化林場時他被分配到最艱苦的外圍護林點工作,那時他常常與林木盜伐者鬥智鬥勇,工作中時常上演“抓捕大戲”,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儘管如此,他在七星墩、大嵐兩個外圍護林點兢兢業業堅守長達17年之久。

上世紀90年代,有著豐富護林經驗的陶志明,被調到了場部工作,擔任護林隊隊長,除了日常巡山護林,還負責防火防盜等宣傳工作。2000年前後,由於林場限額採伐,林場人收入銳減,不少人迫於養家餬口的壓力外出謀生。“當時我也要供孩子讀書,也曾動過離開的念頭。”陶志明坦言,但自己多年與林場一草一木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仍選擇了堅守。

42年職業生涯中,陶志明見證了梁化林場的滄桑鉅變,梁化林場也成為了他第二個“家”。陶志明將於明年3月正式退休。談及退休後的生活,他坦言,想多花些時間陪陪家人,以彌補過去因工作缺席的愛與陪伴。(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遊璇鈺 陳相成 通訊員梁宇 鄭文雄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來源:惠州文明網_惠州要聞】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