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深處有礦藏——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67)

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六十七)

高山深處有礦藏

文/崔金山

靠山吃山。靈壽是山區縣,丘陵山區面積佔全縣總面積87。2%。解放以前的幾千年來,靈壽山區百姓大多是山旮旯裡種莊稼,石頭縫裡扣食吃,薪柴、山果和藥材僅是大山給予的一點額外回饋,而山上最多的石頭給予他們的只有勞累與艱難險阻。可以說,舊靈壽的礦產開發史就是一部苦累史。

靈壽的礦產開發始於何時,沒有記載。南營鄉銀洞村發現的古老的採礦洞和冶煉爐渣,不僅證明了銀洞村名的來歷,也充分說明本縣人民很早就有了採礦加工的實踐活動。本縣舊志載:“邑界僻陋,技巧不聚,工匠樸拙”,舊志記載的礦產品只有石灰和解玉砂。靈壽的石灰主要出產在青同一帶的丘陵地區,這也因此引來了清代朝廷派給靈壽常年運往北京5車石灰的差役,直到知縣陸隴其不怕上司訓斥、三上《請免灰車疏》,才經康熙帝批准解除了全縣這一大禍害。

高山深處有礦藏——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67)

解玉砂又名寶砂、金剛砂、剛玉,產自靈壽砂嶺山,寨頭鄉砂子洞也因此而得名。靈壽曾是全國聞名的解玉砂基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裡說的“它山之石”,就是靈壽等地特有的解玉砂。靈壽出產解玉砂至少始於明代。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國解玉沙,出順天玉田與真定邢臺兩邑”。真定指的就是靈壽和平山。民國初期章鴻釗的《石雅》說:“今都市所常用者有二:一曰紅沙,其色赤褐。出直隸邢臺縣,驗之即石榴子石也。二曰紫沙,亦稱紫口沙,其色青暗,出直隸靈壽縣與平山縣,驗之即剛玉也”。清舊縣誌載:“每逾數年,工部輒檄縣採解,動至2萬斤,開鑿馱運,舉艱費巨,靈民一大累也”。直到清朝末年,採解寶砂才終止。

要知道當年的解玉砂生意有多興旺,傳說在清朝年間,團泊口有兩家外地商人開辦的大商店,一家是山東富商開辦的金鋼鈔店,一家是山西商人開辦的大鹽店。附近車軲轆砣村的李成梁兄弟三人均在金鋼砂店供職,李成梁是總代理大掌櫃。山西大商人經營的鹽店賺了錢,在團泊口修建了一座20多間的大鹽店,很排場,人人誇好。李成梁也多次誇讚,山西鹽商卻傲慢地說:“好,你也搬不到你家車軲轆砣!”一句話激怒了李成梁,決心在本村建一超過他的房舍。從此成梁兄弟三人暗下決心積蓄錢財,不幾年就請了山西五臺縣一班名匠人用了三年時間,在其家修建了超過團泊口鹽店房舍的24間李家大宅院,成為靈壽山區民宅之首,轟動一時。現在人們看到的李學鰲故居就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從中可見當時解玉砂生意的開採規模。

清朝末年採解玉砂被民國政府廢止後,由於連年征戰,境內兵匪猖獗,百業飄零,靈壽的礦產業基本銷聲匿跡。民國年間,國家地質勘測隊在本縣也曾進行過礦產資源勘探,後因戰爭而中斷。解放後,從1951年開始,國家、省和靈壽縣數百名地質人員對靈壽礦產資源進行了上百次不間斷地勘查,探明本縣山區、丘陵930平方公里的廣闊區域內,藏有49個礦種,總儲量約有28億噸。其中,金屬類礦藏有金、銀、鐵、錳、鈦、銅、鉬、鉛、鋅、鋯、釷,甚至還有製造原子彈的鈾235!非金屬礦藏有大理石、花崗岩、石灰岩、鉀長石、雲母、蛭石、矽線石、石英、剛玉等。隨著探礦的逐步推進,靈壽礦業也逐步拉開了大發展的序幕。

高山深處有礦藏——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67)

解放後,最先被開發的是錳礦。1952年,省裡組織100多名幹部到龍田溝開礦,一年後撤離。1958年,靈壽縣掀起了第一次礦業開發高潮。當年,縣裡再次組織開採錳礦,1962年撤離;集中開發石灰石礦,並在當年建設了全縣第一座小水泥廠,1960年下馬;開採申家莊、司家莊鐵礦,並在縣城建設高爐鍊鐵,可惜沒有生產出一噸合格的鋼鐵;組織男女老幼近萬人開採文山和魯柏山雲母礦,並於1959年2月在北譚莊村建立採礦加工廠,1962年下馬。從此靈壽礦業進入了近10年的蟄伏期。

上世紀70年代,靈壽專門成立了礦產業管理組織,礦業開發隨即進入第二次發展高潮。1970年,在慈峪鎮北部建設雲母採礦廠一座,年產雲母粉3000噸。1974年,在北霍營村建設縣蛭石廠。1973年,在慈峪鎮南建設大理石廠,年產大理石米1000噸。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上世紀80年代,靈壽的礦業開發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1984年成立礦產局,負責礦產資源及礦產品加工管理。當年成立縣大理石公司,同年開採南伍河大理石礦,1985年建設縣大理石工藝廠,開啟了靈壽縣的石材產業。1985年在慈峪北部建設鐵選廠,年產鐵精粉2萬噸。1987年建成土嶺金礦,年產黃金2300兩。在縣辦礦業大發展的同時,鄉鎮礦業特別是個體礦業異軍突起,迅速形成了群體式開發模式,掀起了靈壽礦業開發的最大一次高潮。

最早形成群體開發的是蛭石、石英石和鉀長石產業。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一些村集體就開始在山體內打洞掏蛭石,並用磚砌成高10米左右的高爐開展蛭石加工。還有一些村集體開辦石英石廠,鉀長石廠,石粉廠,透過開展副業增加集體收入。改革開放後,這些村集體企業全部被個人承包,原來為村集體跑銷售的“能人”也發揮特長,專門跑起了蛭石、石英石、鉀長石等建材業務,更刺激了這些礦業的開發,很快成為靈壽一大群體性產業。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全縣建設蛭石加工廠120多個,理石米加工廠60多家,石英石加工廠480多家,鉀長石加工廠近30家。

最具靈壽特色的群體性開發是白碎雲母產業。靈壽白碎雲母儲量1340萬噸,居亞洲第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個體迅速加入雲母開採和加工行業,使之逐步成為靈壽的支柱產業,而且幾十年不衰。2017年,全縣擁有云母加工企業55家,年產雲母17萬噸,產品佔全國建材市場85%左右,並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最短命的群體性開發是黃金產業。初步探明,靈壽黃金儲量20噸。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土嶺金礦的建設生產,山區一些有頭腦的農民把眼睛盯上了那些不具規模開採的微小金礦,並用電碾碾碎礦石,透過水淘、氰化反應,生產純金。個體生產出黃金的訊息迅速傳遍全縣,一時間縣裡的“能人”、有錢人甚至省會的一些“能人”都鑽進靈壽深山區,投資電碾生產黃金。到上世紀90年代初,全縣電碾已發展到100多家,可惜大部分做了賠本買賣。到上世紀末,全縣個體黃金生產基本銷聲匿跡,只剩下年產萬餘兩黃金的石湖金礦仍在持續生產,靈壽也因此被命名“萬兩黃金縣”。

高山深處有礦藏——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67)

最瘋狂的群體性開發是鐵礦開採。進入本世紀後,隨著房地產開發過熱和鋼鐵價格急劇上漲,鐵粉價格也急劇上揚。一時間,冷落多年的靈壽鐵礦業迅速熱絡了起來。縣裡許多有錢人、甚至外地的有錢人,都把資金投向了靈壽鐵礦。靈壽大地上四處開花,河道中一臺一臺的篩鐵機晝夜運轉,丘陵的富鐵礦地區一片一片耕地被毀,山區林草一片一片被挖,許多佔有藏有鐵礦耕地的農民一夜暴富,更有一些鐵礦老闆一年一輛新轎車,鐵礦開採迅速成為靈壽最熱門、最賺錢的產業,並由此帶動了靈壽高利貸的興起。進入新時代後,隨著經濟調整和環保需要,靈壽鐵礦開採也逐步冷卻,並最終所剩無幾。

最大規模的群體開採加工是石材產業。初步探明,靈壽的花崗岩和大理石儲量10億立方米。上世紀80年代後期,擁有原礦的南伍河村陸續有能人開始大理石加工,沒兩年就迅速發展到了周邊村,並逐步向全縣擴充套件。經過近30年的發展,靈壽石材業的原料由單一大理石發展為以花崗岩為主,加工方式由框架排鋸發展為以圓盤鋸為主,產品由本地的“靈壽綠”“漫山紅”“萬年青”“大、小三花”發展為國內外許多暢銷的品種,丘陵平原到處都有石材廠的影子,並自然形成了北紀城、木佛、南湖、伍河、白家溝、盧家窪、牌坊等7個石材加工集中區,最高峰時全縣有加工企業1600多家,年產石材2000萬平米,產值5。8億,成為華北最大的石材加工聚散地,也成為靈壽最大的群體產業。

靈壽的礦業開發直接帶動了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但也同時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破壞。最嚴重時,沙東公路兩旁到處都是冒著濃濃黑煙的蛭石爐,丘陵地區的溝壑中隨處可見從礦石加工廠流出的白水,過去蘆葦浩蕩、河水清澈、小鳥成群的燕川河溼地全部被石材廠佔領,黃金礦一次潰壩事故造成新開河乃至橫山嶺水庫氰化物汙染,平整的慈河河道被吸鐵機械啃食得傷痕累累、千溝萬壑,幾千年涵養成的高山植被被鐵礦經營者開腸剝肚、祼露膚肌,靈壽山水遭到了一次空前的破壞。萬幸的是,隨著近年來國家對環境治理的高度重視,靈壽的礦業開發被大面積關、停、禁,靈壽的生態環境又開始逐步好轉。靈壽的實踐證明,小規模、大群體的礦業開發模式是一條永遠走不長的短路!

靈壽是山區縣。靈壽的優勢在山,發展潛力也在山。靈壽要徹底摘掉落後的帽子,希望仍然在山。如何推進環境保護下的礦業開發,真正實現靈壽礦業的科學健康發展,讓大多數靈壽人民真正富裕起來,還需要靈壽縣委、縣政府的大智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