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年間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有幾次差點將農民軍全部剿滅功虧一簣

崇禎年間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而且到處流動,讓朝廷頗為頭疼。崇禎朝廷在鎮壓過程中也多次反覆,有好幾次都差點將農民軍全部剿滅,但是卻功虧一簣,其中最可惜的一次當屬崇禎六年。

崇禎六年的冬天,崇禎皇帝調集河南、山西、河北和北京的官兵,再加上追擊農民軍的陝西兵,超過三萬多名官兵將農民軍圍困在山西、河北和河南交界的地方。當時身處包圍圈中的是農民軍的大部分主力,其中的頭領包括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西營八大王張獻忠、曹操羅汝才等叱吒風雲的農民軍領袖,可以說只要官軍將這些頭領全部抓住,明末的農民起義肯定就能被完全平定。

崇禎年間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有幾次差點將農民軍全部剿滅功虧一簣

李自成

官軍的圍困計劃也在穩步進行之中,包圍圈逐步縮小,不出意外,這些頭領將會被一網打盡。但是,意外卻發生了。起義軍們用起了詐降的老招數,圍困的明軍將領們對這一招早就心知肚明瞭,原本這一招是不會起作用的,但是明軍將領中卻有那麼幾個人沒有經歷過農民軍的詐降。這個人就是來自京城的京營總兵王樸,十幾個農民軍頭領親自來到王樸營中商討投降事宜,王樸見到如此誠意,就信以為真了,於是停止了圍剿的軍事行動。

崇禎年間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有幾次差點將農民軍全部剿滅功虧一簣

明朝官軍

贏得了喘息之機的農民軍並沒有停止行動,他們仍然在積極地做著突圍的準備,到處購買過冬的衣物和物資,準備渡過黃河向南發展。但是,如何渡過黃河是一個大難題,幸好當時已經是冬天,平時咆哮的黃河也會結冰。但是即使結冰的黃河也未必能夠經得起這麼多人的踐踏,尤其是其中還有很多騎兵,以及運送物資的車隊。

崇禎年間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有幾次差點將農民軍全部剿滅功虧一簣

黃河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起義軍人數多了,自然有幾個能人。有人想出了一個穩妥的過河辦法。農民軍從百姓家中取下門板,依次鋪在結冰的黃河之上,然後再在門板之上鋪上一層土,經過如此改造的冰面有兩個好處:第一,門板能分散人馬踐踏時產生的區域性壓力,減少冰面開裂的可能;第二,鋪上土的冰面能夠防滑,使得人馬能夠快速透過,增加了通行的效率。

果然,在經過這樣改造的冰面上,包圍圈裡面的農民軍分成三路迅速渡過了黃河,到達了河南境內的澠池縣,河南防守的官軍沒有防備,被輕鬆突破了防線,加之很多官軍都被調集來組成包圍圈,導致其他地區防守薄弱,所以這些農民軍突破了包圍圈之後猶如龍入大海,根本沒有遇到其他阻礙,四散分開,籌備許久的包圍圈又被瓦解了。

崇禎年間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有幾次差點將農民軍全部剿滅功虧一簣

明末農民戰爭形勢圖

至此以後,農民軍的圍剿就更加困難,官軍很難再將如此大規模的農民軍聚集在一起,這也讓崇禎皇帝失去了剿滅農民軍的機會,此後不得不長年面對東西兩線作戰,直到明朝被拖垮。

參考文獻:《明末農民戰爭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