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融、許攸、婁圭等三國名士之死,洞見正史中的曹操!

曹操是三國最著名的人物,也是三國最難以捉摸的人物。因為曹操的性格是十分複雜的,他有時殘酷無情,有時真誠善良,有時寬容大度,有時心胸狹隘,有時虛懷若谷,有時狂妄自大,等等。但是經過《三國演義》以及相關影視劇、戲劇的塑造,曹操早已被帶上了“奸臣”、“漢賊”、“奸雄”的帽子。在很多老百姓的心裡,都認為曹操是個不折不扣的“壞人”。當然了,大家看待一個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地看,要辯證地看,不能人云亦云。是人都有兩面性,善和惡是交織在一起的,美與醜也是相互伴隨著的。其實,正史上的曹操,並沒有那麼壞,很多著名的歷史學家,都為曹操辯過誣,比如《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先生,比如“現代史學四大家”之一的呂思勉先生。

從孔融、許攸、婁圭等三國名士之死,洞見正史中的曹操!

大家要知道,曹操身處在三國那樣一個亂世,而他又擁有那麼大的權力,自然難免會殺害很多人。而這些人中,有正人君子,有奸佞小人,也有狂妄之徒。曹操殺人的原因,當然是多種多樣的,或單純為了報復,比如殺張繡,或猜疑心作祟,比如殺呂伯奢一家,或政治鬥爭需要,比如殺陳宮。殺人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殺人,比如殺蔡瑁,也有間接殺人,比如殺荀彧。

那麼,孔融、許攸、婁圭,都是三國名士,曹操究竟為何非要殺他們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就來給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一、孔融之死

從孔融、許攸、婁圭等三國名士之死,洞見正史中的曹操!

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作為孔子的後代,孔融的學問是很高的,人品是很高貴的,道德是很高尚的。

據《後漢書·孔融傳》記載,孔融自幼就很有才華(幼有異才,逸才宏博),據《漢紀》記載,孔融性格開朗(天性氣爽),據《九州春秋》記載,孔融智慧過人,才華蓋世,當時的豪俊都比不了他(智慧優贍,溢才命世,當時豪俊皆不能及)。

何以見得呢?

當時河南尹李膺名聲很大,他跟門客說,不是天下的才俊或者名人的後代,不要推薦給他。孔融,十歲那年,想見見李膺,想知道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結果兩人一見如故,結為世交。李膺的身邊的人,都說孔融是個奇才。

太中大夫陳煒聽到後,就說:人小時候有才華,聰明,長大後未必中用。

孔融回答道:這樣說來,你小時候,豈不是很聰明!

孔融、陳煒二人唇槍舌劍後,李膺就出來打圓場:我想,孔融長大後,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後來因為一件事,孔融名聲大振。

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孔融有位哥哥叫孔褒。而孔褒有位朋友叫張儉,因為跟別人有仇,逃到了孔褒家。當時孔褒恰好不在家,孔融看出了張儉的心思,就表示願意收留他。後來,事情敗露,孔融一家都被捕入獄。在審問中,孔融挺身而出,說收留張儉的人是他,跟他哥哥無關。而孔褒則說,此事跟他弟弟無關,錯的是他。

事情傳出後,孔融聲名遠揚。當時,他年僅十六歲。

孔融三十八歲時,被封為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和北海相。

那麼,曹操為何要殺孔融呢?孔融哪裡得罪過他?

得罪過,而且次數還不少。

從孔融、許攸、婁圭等三國名士之死,洞見正史中的曹操!

1。曹操剛剛將漢獻帝遷到許昌時,孔融上書朝廷,表示要改變制度,即首都千里之內不能封侯。

顯然,孔融太不識時務了。曹操是個權力慾望極大的人,是容不得別人動搖他政治路線的。

2。曹操禁止喝酒時,孔融不同意,說什麼天上有酒新,地上有酒泉,堯因為喝酒,所以才成為了聖人,怎麼能禁止喝酒呢?

這就是孔融不瞭解曹操了,曹操也是很喜歡喝酒的,他之所以禁酒,是因為糧食不夠。

3。太尉楊彪跟袁術有姻親關係,等到袁術稱帝了,曹操因為跟楊彪有矛盾,就讓人把他給了抓起來,打算殺了他。孔融又不同意,說不能濫殺無辜,袁術有罪,不當牽連到楊彪。還說,如果他硬要那麼做,他明天就解甲歸田。

曹操想殺什麼人,是他孔融管得了的嗎?

4。曹操攻破鄴城後,他的長子曹丕打算把袁熙的老婆搶來當小妾。孔融又不高興了,上書說: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后,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是個博學多才的人,感到很迷惑,於是問孔融是從哪裡看到的。孔融說“以今度人,想其當然耳”。

曹丕納妾,孔融也要管。大家說,曹操氣不氣吧?

孔融做出的種種事情,徹底激怒了曹操。看來,他是不得不死了!

很快,有人寫信舉報孔融,說孔融有謀反之心,說過“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之類的話。卯金刀( 劉),指的就是“劉備”。隨後,孔融就被下獄、處死。

殺孔融,當然得找個罪名。但是曹操用的罪名,不是“謀反”,而是“不孝”。

據說,孔融有過一些不孝的言論。其一是說,父與子,沒有恩,兒子,不過是情慾發作的“產物”罷了;母和子,也沒有愛,母親就好比是“瓦罐”,兒子就好比是“瓦罐”裡面的一個“東西”,倒出來後,就沒有什麼關係了。其二是說,如果鬧饑荒的話,東西不要給父親吃,而應該給別人吃。

從孔融、許攸、婁圭等三國名士之死,洞見正史中的曹操!

因此,曹操處死孔融時,就貼出告示:

>“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

但是,孔融究竟有沒有說過那番話,就不得而知了。就算是有,恐怕也是從別人口裡說出的。

易中天先生在談到孔融之死的時候,這樣論述道:

>“曹操用不孝的罪名殺孔融,用心是很深的,再次表明曹操是極有心計的政治家而孔融是意氣用事的書呆子。”

“曹操殺孔融,除消除異己外,還有點正一正風氣的目的。”

二、許攸之死

從孔融、許攸、婁圭等三國名士之死,洞見正史中的曹操!

許攸,字子遠,他本來是袁紹手下的謀士,官渡之戰前,投靠了曹操。

許攸為何要投靠曹操呢?

據《三國志·荀彧傳》的說法,是許攸貪財,而袁紹吝嗇,滿足不了他。所以,他棄袁紹而去,投奔了曹操。而據《袁紹傳》的說法,是許攸勸袁紹不要攻打曹操,袁紹不聽。他自知袁紹成不了大事,於是投靠了曹操。

許攸投靠曹操後,給他出了個注意,即偷襲烏巢,一把火燒掉袁紹的糧食。曹操大喜過望,欣然採納。

可以說,曹操最終能夠打敗袁紹,許攸是功不可沒的。

那麼,曹操為何要殺許攸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許攸居功自傲,沒有把曹操放在眼裡。

據《魏略》記載,許攸立下大功後,經常戲弄曹操,還直接呼他的小名曹阿滿,說道:要是沒有我呀,你就得不到冀州了。曹操只是笑著說:是呀,你說的對。但其實,曹操這時候,就對許攸心懷不滿了。隨後,曹操下令說:要是沒有我的命令,許攸不能出這扇門。話剛說沒多久,就有人舉報許攸,曹操就順勢將許攸給處死了。

第二,許攸無才無德。

按照荀彧的說法,許攸是“貪而不治”。而曹操偏偏是個十分痛恨貪官汙吏的人,他當年當小官的時候,為此殺了不少人。

第三,許攸不忠。

許攸曾和王芬等人,謀劃著要廢掉漢靈帝,還拉曹操參加,但被曹操斷然拒絕。

三、婁圭之死

從孔融、許攸、婁圭等三國名士之死,洞見正史中的曹操!

婁圭,字少伯,和曹操自幼相識,後來拜入曹操門下,被封為大將。

據《吳書》記載,婁圭少有大志,曾經和別人說:作為一個男子漢大丈夫,就該率領千軍萬馬。

>婁圭屢次為曹操立下大功

>1。曹操在討伐劉琮的時候,剛兵臨城下,劉琮就派人乞降,曹操手下的將軍們,都認為有詐。於是,曹操向婁圭詢問意見。婁圭說就:天下大亂,那些王爺都把性命看得很重,他(指劉琮)現在把符節都獻出來了,是真誠投降的。

後來,果如婁圭所言。

2。曹操討伐馬超、韓遂的時候,婁圭多次立功,曹操常常跟身邊人感嘆:婁圭的計謀,我實在比不了。

那麼,曹操為何要殺婁圭呢?

因為婁圭說過一句話。

曹操權勢逐漸大了後,和兒子們到處遊玩玩水。婁圭就私下跟別人說:曹氏這家父子,整日就知道享樂。

很快,有人向曹操告密。曹操認為婁圭是在誹謗他,於是將他處死。

呵呵,又是曹操殺人慣用的理由,即“腹誹心謗”。曹操殺崔琰,用的就是那個理由。

結語【孔融、許攸、婁圭之死,顯然都比較冤枉。因為曹操殺他們,用的理由顯然不夠充分。但是那又如何呢?曹操作為封建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和權威,是不得已也不得不為之的。而那些身處在三國這樣一個亂世的人,則成了封建統治的犧牲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