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朝史,明朝聖賢王陽明,是如何開創自己的學術!

明代王朝史,明朝聖賢王陽明,是如何開創自己的學術!

正德二年。錢塘江邊,一群人正在舉行著盛大的招魂法事。他們之中,有王守仁的同僚、朋友、崇拜者,也有當地的官員。據他們所說,就在前一天,王守仁在這裡投江自盡了。難道誓為聖賢的王守仁就這樣輕易地離開人世了嗎?原來,王守仁回北京之後不到一年,明朝的政局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朱祐樘離世,獨生子朱厚照繼承皇位,改元正德。這一年,王守仁三十五歲。朱厚照登基之後,大宦官劉瑾一手遮天,朱厚照自己則荒淫放誕,不理朝政。在大學士劉健、謝遷的領導之下,一場文官與太監的較量轟轟烈烈地上演。六部九卿全體官員聯名上書,堅決要求明武宗除去惡貫滿盈的劉瑾,卻不幸落入劉瑾的圈套,劉健、謝遷被迫辭職。

到了這一年冬天,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多位文官上疏,又被劉瑾施以廷杖的刑罰。對朝廷命官如此施刑,在大明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這當然也激發了王守仁的憤慨之情。經過他的再三思索,唯一的辦法還是上疏。於是,他大筆一揮,一篇奏章一氣呵成,交給了正德皇帝。在這篇奏章中,深諳世事的王守仁決口不提劉瑾的任何過錯,也沒有一句類似於“去權奸”的話,而是委婉地提出言官的作用,本來就是向皇上提出意見,現在他們做錯了,本來也不是故意要激怒您。皇上如果能夠寬恕他們,他們一定會感激在心。如果稍有不慎就被嚴厲責罰,那他們以後也不敢對朝廷之事提出什麼意見了。這篇奏疏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護這些無辜的言官們。

明代王朝史,明朝聖賢王陽明,是如何開創自己的學術!

這篇奏疏在六科九卿彈劾劉瑾的大潮中,可以說是最不激烈的一個。但是,王守仁文章寫得實在太好,很快便引起了劉瑾的注意。雖說這封奏疏並沒有直接對自己展開攻擊,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劉瑾當即把王守仁也劃到了廷杖的隊伍中,隨即下獄。從弘治十二年成為觀政進士到正德元年關入詔獄,其間只有短短的幾年。在這幾年中,王守仁為了尋求人生的真理,受盡千難萬苦卻始終不肯放棄。這一次,他當然也不會就此放棄。監獄狹小寂靜的空間正好給他提供了一個精心思考的環境。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他一天天望著鐵窗中透出的一點點微光反覆地思索著朱熹的每一句話。“存天理,滅人慾”,這是朱熹理論的基礎和核心。這一理論概括而言,就是透過對自然本質的理解和把握,逐漸消除人本身所固有的“慾望”,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因此,世界的本原,就是所謂的“理”,朱熹所創造的學說也因此而被稱為“理學”。

此時的王守仁可能並不知道,他的這一靈光突現,已經使他在不知不覺中突破了幾十代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但是,有破就應該有立。既然世界的本原並不是朱熹所說的天理,那它究竟應該是什麼呢?劉瑾沒有再給王守仁更多思考的時間,貶謫的公書很快發到了王守仁手中——謫貴州龍場驛驛丞。明代的貴州龍場,是一個鮮有人煙的不毛之地。被貶的官員們到達此地,能夠活下來,就是上天眷顧了。王守仁捲起包裹正準備上路,卻收到訊息說父親王華已經被劉瑾藉故免職,調到了南京。

明代王朝史,明朝聖賢王陽明,是如何開創自己的學術!

正德二年的春天,王守仁正式啟程。臨走之時,他的好朋友湛若水、汪抑之、崔子鍾等都來送行。而在送行的人群中,竟然還有一位妙齡女子。這位女子的姓名和經歷現在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在這段時期,王守仁曾有過一場浪漫的戀情。而王守仁覺得他這次貶謫不會持續太久,很快,自己便可以重返北京。王守仁沿著京杭運河向南行進著,一路上風平浪靜,但是,他的心卻時刻保持著警覺。直覺似乎在告訴他,身邊處處潛伏著危險,一切都要小心為上。而事實也正是如此。王守仁還沒有出京城大門,劉瑾的眼線就已經跟上他了。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伺機殺掉王守仁。

一路跟到杭州,這兩個眼線始終沒有抓到殺死王守仁的機會。而王守仁繞道杭州,本來是想看看自己已經年近九旬的老祖母。為了防止危害到家人,他也只得作罷,僅派了自己的一個隨從回家報信。當時正值夏天,暑熱難耐。王守仁又積勞成疾,苦不堪言,便在當地一個叫勝果寺的地方暫為休息。讓他感到高興的是,他的妹婿徐愛以及同鄉好友蔡宗、冀元亨、朱節等人聽說王守仁回鄉,親自前來看望他,帶給了他極大的溫暖。但是,劉瑾的眼線仍在王守仁身後,時刻準備著要他的性命。如果再次出發,越往南路途越荒涼,自己死於非命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王守仁決定,設下瞞天過海之計讓這兩個特務主動走人。

明代王朝史,明朝聖賢王陽明,是如何開創自己的學術!

第二天,月黑風高。王守仁長嘆一聲,揮筆在所住房間的牆壁上賦詩一首並命名為《絕命詩》。之後,轉身徑直走到錢塘江邊,脫去鞋襪衣帽,撲通一聲跳入了江中。天亮之後,兩個眼線發現了王守仁留在牆壁上的詩,匆忙跑到各處尋找他的下落。終於發現了岸邊的鞋襪。一路跟來,這兩個人也已經是筋疲力盡。他們兩相對照,也沒有多想,便異口同聲地認定王守仁投江自殺,於是便匆忙回京覆命了。此時的王守仁,早已游到了江對岸,他一路狂奔,逃到福建。由於實在不想到貴州赴任,王守仁斟酌再三,又從福建折回到了南京的家中。見到父親王華,王守仁百感交集。但是,始終忠於大明王朝的王華卻極力勸說王守仁,無論如何都要遵照朝廷的指示前去赴任。此時的王守仁,身患嚴重的肺結核。王華決定,先讓他在杭州養病。

在杭州的幾個多月中,王守仁收了自己“王學”的第一批弟子:徐愛、蔡宗袞和朱節。隨後留下“深潛剛克,高明柔克”這八個字的教誨,踏便上了去往貴州的旅程。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王守仁終於站在了龍場的土地上。荊棘密佈,雜草叢生,望著驛站裡僅有的二十多匹馬和幾個年老體衰的老僕,王守仁只得自己動手,蓋了一個簡單的小草棚,才有了住的地方。王守仁來了還沒幾天,就和當地人打得火熱。可見,在他的帶領下,這個荒蠻之處很快便有了文明的氣息。漸漸地,王守仁又建立起“龍岡書院”,開班授課,而他也被當地人譽為“神人”。

明代王朝史,明朝聖賢王陽明,是如何開創自己的學術!

王守仁將龍場治理得有聲有色,這一訊息很快便傳到了劉瑾的耳中。但是,事已至此,劉瑾也懶得管這個千里之外的王守仁,沒有再找他的麻煩。王守仁的生活,就這樣在為龍場百姓服務和思考人生真諦相交織中一天又一天地過去。終到了奇蹟發生的那一天,空曠的山谷中,傳來王守仁興奮的叫喊:“心——即——理——”這一聲大喊,宣告了王守仁真正邁入了聖賢的境界。他苦苦思索多年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這就是“龍場悟道”這一著名典故。那麼,“心即理”這一命題,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