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歐洲最硬氣小國,憑三萬士兵殲滅蘇軍20萬,如今經濟富裕繁榮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在人類歷史上,傷亡人數和經濟損失最慘重的戰爭非第二次世界大戰莫屬。德國法西斯透過“閃電戰”,快速佔領多個歐洲國家,甚至企圖進而稱霸世界,日本則掀起大規模侵華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二戰深刻地改變並影響了後來的世界格局,一些國家從此日趨衰亡,一些國家則趁勢崛起。當然,更多的國家是深陷戰爭泥淖,甚至連保持中立地位都做不到。

二戰剛爆發不久,北歐小國芬蘭就公開向世界宣佈對此保持中立。然而沒想到的是,蘇聯人的動作比德國納粹的更快。察覺到危機襲來後,蘇聯決定建設邊境防線,同時向周邊國家宣佈徵調領土以修建堡壘,以便拓寬戰略縱深。在蘇聯龐大軍隊面前,這些小國只能無奈答應,放任蘇軍入境。然而在芬蘭,民眾卻對此十分不滿,在蘇軍準備強行穿越國界時,芬蘭軍隊和民兵堅決反抗。要知道,當時芬蘭常備軍僅有三萬餘人,武器裝備十分落後,甚至還不如蘇聯的預備役部隊。

然而芬蘭人卻抱定了要與蘇聯硬磕下去,誓死維護國家尊嚴。不用想,在數百萬的鋼鐵洪流之下,芬蘭軍隊屢戰屢敗,不到一個月時間,陣線就從國境直接退到首都赫爾辛基。在蘇聯將領樂觀地認為不日即可全境佔領芬蘭之時,戰爭天平卻陡然翻轉,芬蘭人利用複雜地形和嚴寒氣候,透過持續不斷的游擊戰對蘇軍進行消耗。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冬季戰爭”(又稱蘇芬戰爭)。

對於芬蘭這樣的北歐國家,氣候嚴寒是一大特點,而且嚴寒程度甚至超過了蘇聯。憑藉著嫻熟的雪橇技術,芬蘭軍人和民兵能夠在冰雪叢林中快速移動,對落單的蘇軍隊伍展開襲擊。由於芬蘭雪林眾多且十分茂密,因此蘇聯軍隊只能化整為零,這樣一來就消除了芬蘭軍隊在人數上的劣勢。其次,為避免誤傷,重火力裝備和機械化部隊也無法使用,因此只能側重於單兵作戰,蘇軍對芬蘭軍隊的武器優勢差距也隨之縮小。就這樣,蘇軍先後有二十萬將士陣亡。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如此寫道:“蘇聯在這場冬季戰爭(芬蘇戰爭)中損失了上百萬人。”一個只有三萬常備軍的北歐小國,竟然能夠殲滅二十萬蘇軍精銳,這簡直是教科書式的反擊戰。

戰爭後期,隨著天氣愈發寒冷,蘇聯方面不願再在芬蘭折損更多兵力,再加上戰線過長導致軍隊補給難以供應,蘇聯開始傾向於和談。至於芬蘭,其國力也因長時間作戰而幾近枯竭,常備軍更是隻剩下一萬不到,眼下能夠達成和談自然是最佳選擇。最終,以芬蘭割讓卡累利阿地區、裡巴奇半島等領土和租借漢科為條件,為期105天的“蘇芬戰爭”畫上句號。

參考資料:

《列國志:芬蘭》《芬蘭簡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