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修建的南京城門 構造獨特城磚完好 被譽為中國城垣建築典範

南京明城牆,是中國明代都城城牆,由明太祖朱元璋於元至正廿六年(公元1366年)親自設計,28萬工匠參與施工,共歷時28年建築而成,其築城技術堪稱中國築城史上的巔峰。如今完整儲存下來的城牆長25。1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儲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與普通矩形城牆不同的是,南京明城牆根據河流、湖泊、山川等地勢而建,遇山則以山來作為屏障,遇水則以水作為天然的護城河,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以及建築設計、功能等,都堪稱獨樹一幟。特別是神策門到太平門一段約5公里的城牆,自然景觀最美,也是明城牆旅遊最熱門的一段。

南京明城牆共有十三座內城門,其中位於玄武區中央門以東、南京火車站以西的神策門,又稱和平門,是儲存最為完整的一座,也是唯一保留著民國以前鏑樓的城門,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當地民間流傳的一句順口溜:“內十三,外十八,一個門栓朝外插。”指的就是神策門。

由於神策門地處玄武湖邊,北臨幕府山和長江,是明代軍事防守的重地。據明史記載,神策門由宰相劉伯溫親自勘察籌劃建造,設有左右兩個門洞,平時只開一扇門,軍情緊急時才打開另一扇門。在明代,這裡一直由禁軍神策衛駐守,故得名“神策門”。

此外,因為幕府山一帶山勢險峻,神策門在設計時還巧妙利用地形,採用罕見的外甕城結構,城門在裡面,甕城在外面,其甕城的城門也跟別的城門不同,並不是正對著城門,而是設在甕城的東北角,所以神策門又被稱為“外甕城城門”。

神策門的城門是由杉木包鐵板製成,在城門後面兩三米的地方有一道石槽,用來放千斤閘。由於明朝實行宵禁制度,晚上會放下千斤閘關閉城門,到了白天,千斤閘會收到城牆的頂端不影響交通。而在戰爭時期,當敵軍攻入城門時,士兵會迅速將閘門放下,使敵軍成為“甕中之鱉”。

神策門的鏑樓也是不可錯過的亮點之一。鏑樓,也稱敵樓,是位於古代城牆上端,用來眺望和加強防禦能力的建築。據介紹,神策門現存的鏑樓重建於清光緒年間,是南京城門樓裡面唯一一座民國之前建好的,也是南京明代內城城門唯一保留下來的歷史文物。

太平天國末期,清軍先從太平門附近攻入天京城,然後神策門在內外兩路清軍的夾擊下被攻陷。此後由於地處荒僻,城門被關閉不用。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將其改稱為“和平門”,並在此設美國亞細亞火油公司油庫。新中國成立後,神策門又成為軍隊油庫,直到2001年被改建成神策門公園。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明城牆的城磚歷經600多年日曬雨淋,大多數已經風化,只有神策門的白色城磚至今仍完好如初。經考證,這些高質量的城磚均為景德鎮萍鄉縣、宜春縣出品,每塊城磚上的窯匠和各級官吏的姓名都清晰可辨,形成一整套實名制管理責任體系,堪稱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