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內蒙古鄂爾多斯牧民舊影,展現草原牧民生活景象

1944年內蒙古鄂爾多斯牧民舊影,展現草原牧民生活景象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距今14萬到7萬年前,“河套人”就在伊克昭盟烏審旗境內的薩拉烏蘇河(又名無定河、紅柳河)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著名的古代“鄂爾多斯”文化,史稱“河套人文化”。成湯滅夏後,夏因君主的兒子獯鬻帶著眷屬逃到渠搜避難,從此之後,鄂爾多斯的西南部被獯鬻所統。商朝建立後,鄂爾多斯西南部被劃為鬼方。

1944年內蒙古鄂爾多斯牧民舊影,展現草原牧民生活景象

前5世紀末,今鄂爾多斯東部的準格爾旗一帶為魏國行政轄區,名上郡。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魏被秦戰敗,魏把上郡割讓於秦。此後,秦國殺掉義渠王,在鄂爾多斯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及其相鄰地區設定了北地郡,其餘地域為樓煩等遊牧部落的聚居區。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6年),趙國打敗林胡、樓煩,在鄂爾多斯東北部一帶設定雲中郡、九原郡。戰國後期,鄂爾多斯東部地區一直為秦國所有。

1944年內蒙古鄂爾多斯牧民舊影,展現草原牧民生活景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今鄂爾多斯一帶設立郡、縣。西漢元朔二年(前127年),西漢在今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北部地區設五原郡。東漢建寧元年(168年),東漢靈帝劉宏登基之初,由於農民起義的衝擊,東漢王朝已無法維持對全國的統治,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南匈奴擺脫東漢管轄,鄂爾多斯被北方匈奴、烏桓、鮮卑、羌等少數民族開為遊牧區。

1944年內蒙古鄂爾多斯牧民舊影,展現草原牧民生活景象

漢趙光初二年(319年),後趙在今杭錦旗北部建立朔州。北魏始光二年(425年),夏國龍升元年(407年),赫連勃勃在今烏審旗南部薩拉烏素河畔建立大夏國,歷史上稱為統萬城。北魏在今伊盟北部沿邊一帶設定沃野、懷朔、撫冥、柔玄、懷荒、武川六鎮,統萬城改為統萬鎮。在今準格爾旗黃河沿岸一帶建立朔州,在今鄂托克前旗一帶建立西安郡。

1944年內蒙古鄂爾多斯牧民舊影,展現草原牧民生活景象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隋朝在今準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一帶設榆林郡、下轄榆林縣、富昌縣、全河縣;唐王朝建立後,唐高宗於唐朝咸亨三年(672年)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劃入關內道領屬,在今準格爾旗、東勝區東部設勝州,下轄榆林縣、河濱縣。

1944年內蒙古鄂爾多斯牧民舊影,展現草原牧民生活景象

遼神冊元年(916年),遼朝在今準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伊金霍洛旗東部地區設振武軍,廢棄勝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在今鄂爾多斯東部地區設麟州新秦郡,下轄新秦縣;在今鄂爾多斯南部地區設夏州、宥州,在西南部設鹽州。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滅亡,西夏佔據大部分地區。

1944年內蒙古鄂爾多斯牧民舊影,展現草原牧民生活景象

元朝滅亡之前,鄂爾多斯地區被元朝太傅、中書左丞相、河南王擴廓帖木兒所佔有。至明朝初期,擴廓帖木兒被趕出鄂爾多斯,鄂爾多斯屬明王朝派員管轄。但不久,故元勢力和蒙古各部相繼進入鄂爾多斯地區。在一個多世紀裡,明王朝多次派軍進攻,但始終未能如願。後明朝在鄂爾多斯南部修築長城,加設邊關,將鄂爾多斯讓給了蒙古軍,並將阿勒坦汗(俺答)加封為順義王,兩家關係才得以緩合。

1944年內蒙古鄂爾多斯牧民舊影,展現草原牧民生活景象

民國初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宣佈:“清廷對待蒙古頭行的種種政策繼續生效。”故當時鄂爾多斯仍設7旗1廳。2001年伊克昭盟正式將改名為鄂爾多斯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