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父輩吃的“胡豆”

文/山中歲月

說,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支卡車貨運車隊長年顛簸在省會昆明和各地州市縣的崇山峻嶺之間。當時,物資匱乏自不必說,幾乎沒有硬化的路面,路上大坑小凼不計其數,每天能行駛上百公里就算很順利的了。

走到哪裡天黑了,就在那裡歇腳。司機們有天然的優勢,自帶全套吃住設施,汽車吃的柴油就是他們的燃料,方便得很。

一日,車隊露營滇南某河谷。傍晚,司機們打著純正土豆味道的飽嗝,三三兩兩閒坐在河灘的大小鵝卵石上,等待著日落月升。

“有下酒菜就安逸了!”有人感嘆道。

“我車上的一桶苞谷酒還有大半桶呢,哪個有下酒菜喃?只喝寡酒,咯是?”

大家面面相覷,一臉無奈。

表面上的沉默,抑制不了這群爺們兒喉嚨裡被喚醒了的千萬條饞蟲的躁動。

“我們去選點小豆石當胡豆,炒炒下酒,咯行?”這個天才般的點子立即全票透過。

有人重新架起柴油爐,準備鍋鏟油鹽。其他人就在河灘裡挑選胡豆石籽兒。石籽兒規格要一公分左右的,還要扁點才好。

柴油爐子藍色的火苗呼呼作響,鍋裡的菜油也冒起了青煙。“嘩啦——”一大碗“胡豆”下鍋,翻抄幾鏟後,撒上鹽巴,再來幾鏟和勻後,一碗炒“胡豆”就出鍋了!

大家圍坐一圈,各人手中都端著大小不一樣式各異的搪瓷茶盅,有“為人民服務”,有“三面紅旗”,有“民族大團結”,也有草綠色軍用茶盅,都盛上了苞酒。

他們興致勃勃地舉起酒盅,“咣”地碰在一起,為祝賀這天才般的創意。“吱兒”地抿上一小口苞谷酒,再夾上一粒“胡豆”,吧嘰吧嘰開了。一串串豪浪的笑聲與嘩嘩的流水聲交織在一起,迴響在河谷裡。

有酒,有“菜”,嗑子越吹越多,牛皮越吹越大,有的還開始猜拳行令,氣氛立馬被調動了起來。他們儘量延長含著“胡豆”的時間,直到它變得完全沒有了油鹽的味道,然後,“唬”地一聲,被唇舌清洗乾淨的“胡豆”像子彈一樣從他們的嘴裡射出來,嗒、嗒、嗒,砸在大小鵝卵上彈得老遠!

不知不覺中,月亮已經爬上了東山頭。

“散了吧,明天還要趕路呢!”帶車的頭兒說。這群男人便暈暈乎乎地爬進自己的駕駛室睡大覺去了。

朋友說,這群司機裡面就有自己的父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