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外交官甘羅,不戰而得略其地,秦國攻趙之大功臣!

少年外交官甘羅,不戰而得略其地,秦國攻趙之大功臣!

《論語》裡有“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的其實是外交戰略,講國家與國家之間,和睦是最重要的,本國不做的事情也不要強加於別國。在儒學者看來,真正的外交更推崇的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就是要禮尚往來,國家與國家之間要像兄弟一般,只要齊心協力,就能共創美好之明天。但這種觀點在春秋戰國時代,基本上都成為諸侯列國們的紙上笑談,他們更推崇的是“以戰養戰”,以蠶食周邊的國家來獲取國家發展的動能,於是真正在外交政治上,那時候的外交家們往往所服務的都是戰爭。

因之於此,那些服務於戰爭的外交家們,就成為春秋戰國歷史的常客,晏嬰使楚,不辱使命;蘇秦張儀,合縱連橫;毛遂自薦,楚魏抗秦;範睢陰謀,遠交近攻,這些外交家們如浩瀚星辰,閃耀在兩千多年前的書卷之中。這些外交家們大多有通天徹地之口才,往往能魚目混珠、顛倒黑白,蘇秦一人可掛六國相印,張儀可騙得楚國君王身死異國,所謂“一怒而天下懼,安居則天下息”,可見其本領。這些人大多經歷諸多磨難,流離失所,歷經數年才取得巨大成績,但其中卻有一位,年紀輕輕卻在秦國外交中取得重大功績,他是誰呢?

春秋戰國的列國外交,大多是曉之以利害,以範睢之遠交近攻為極致,即是發展盟友、共同對敵,或是捨棄一邑、贏得百城,這種種外交策略其實終究看起來也都是陰謀詭計。這些外交家們尤擅長於此,其實也無非就是坑蒙拐騙這些行為互相滲透,比如蘇秦、張儀、範睢等皆為如此。而秦國這位年紀輕輕的少年外交官,又是如何運用外交策略贏得政治場上的勝利呢?這位外交官就是秦國名臣甘茂之孫甘羅。當年甘茂在權力之爭中失敗,只能投奔齊國,成為齊國上卿,面對這種叛國之舉,秦國朝堂自不允許,甘羅之家已是衰敗。

少年外交官甘羅,不戰而得略其地,秦國攻趙之大功臣!

其後秦王嬴政時代,呂不韋成為朝中最大權臣。《史記》:“茂既死後,甘羅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呂不韋。”秦國人顯然對甘茂之家存有感情,並沒有對甘茂的家族趕盡殺絕,雖說不能在朝堂之中掌握巨大權柄,但是成為權臣之門客還是可以的。而甘羅能成為呂不韋的門客,一方面來自其家族淵源,另外一方面則本身可能是甘羅年少有為。呂不韋可能最早的時候並不是如何認同這種觀點,只是到後來甘羅以十二歲的小小年齡,既為呂不韋解除了心中困頓,更是為秦國贏得了趙國的數座城池,是為秦國對趙國外交軍事上的重大勝利。

秦王嬴政時代,最強諸侯國也不過秦趙而已,土地爭奪戰已經成為實現拖延秦國東進速度的辦法,衰敗的楚國向北攻取魯國,燕國與齊國之間頻頻對戰,趙國則是侵蝕三晉和燕齊,不管這些諸侯國鬧得有多麼激烈,但秦國終究還是最強之國。當時不管是呂不韋還是其他秦國臣子,皆對秦國的霸業充滿信心。而且這個時期的秦國,根本不著急於用血腥的戰爭來佔領土地,反而用諸多外交陰謀策略來削弱列國。當呂不韋想要派臣子張唐到燕國為相,以實現所謂遠交近攻之策時,卻遭到張唐的拒絕。原來張唐前往燕國之時,必須要經過趙國,而當年張唐攻殺趙國,曾經殺害過很多趙國人,在趙國張唐是上了通緝令的,因此張唐擔心趙國人捕殺自己。

而當呂不韋心煩意亂之際,沒有想到甘羅居然主動站出來,要去說服張唐,這在呂不韋三千門客中所掀起的浪花必是不少,那些整天裡大言不慚的門客們早就已經習慣了吃香的喝辣的,反正呂不韋又有勢又有錢,待在呂不韋的身邊衣食無憂,何必跑到外面去表現自己。甘羅可能跟這些江湖子弟不同,他的骨子裡有著秦國貴族的血液,那種不願庸碌無為的性格,註定了甘羅要站出來,要成為那段歷史中最重要的外交官。

少年外交官甘羅,不戰而得略其地,秦國攻趙之大功臣!

《史記》有:“甘羅見張卿曰:卿之功孰與武安君?”張唐根本沒有想到這個小孩子居然如此有膽魄,好歹自己是征戰沙場的猛將謀臣,甘羅即便是功臣之後,也不至於如此直接。但甘羅的這種問話直抵痛點,張唐自然就是說“臣之功不如也”。這是削弱。而後甘羅又以白起被範睢所殺,威嚇張唐進行類比之思,即白起比範睢,張唐對呂不韋,意思就是範睢可以殺白起,呂不韋要殺張唐也是易如反掌。這是恐嚇。甘羅對張唐的說服之語,彰顯出甘羅已頗懂威逼之謀,尚說不到利誘,張唐就已經心服口服,只得前往燕國。

這個事情顯然讓呂不韋刮目相看,帶著這個十二歲的甘羅到秦王嬴政面前,推薦甘羅到趙國去當說客。當時的親王嬴政也是才十多歲年齡,對於年輕有為的甘羅當然是非常重視,幾番交談而後即讓甘羅作為秦國使臣前往趙國。趙國人聽說秦國居然派了個十二歲的小孩子來趙國,非常感興趣,趙襄王也親自到都城外迎接甘羅。甘羅並以“遠交近攻”的策略,為趙王分析燕國、趙國與秦國之間的關係,即是秦國與燕國結盟,那趙國危矣;若秦國與趙國結盟,那燕國危矣。那麼趙國願意選擇與誰結盟呢?這是傻子也能明白的道理,趙國當然願意成為秦國盟友,而對燕國展開攻戰。

那麼,選擇了秦國,趙國的國力遜色於秦國,秦國主動結盟趙國,趙國也就應該拿出誠意來。於是趙國舍讓五座城池給予秦國,以贏得秦國之允許,讓趙國對燕國展開戰爭。史書中有“王不如齎臣五城以廣河間,請歸燕太子,與強趙攻弱燕”,甘羅對“遠交近攻”可謂是學得夠深、夠透、夠精,可說遠遠超過了當年的範睢,甚至呂不韋派遣張唐前往燕國來攻打趙國的這個大方針也是被甘羅所逆轉,可是對秦國而言,秦國省掉了軍隊出征,卻贏得了趙國五座城池,同時還削弱了燕國,而趙國因與秦盟,忌憚秦國軍事,攻戰燕國而後,又是“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秦國可謂是不戰而得人之地,甘羅厲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