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具有相同的語言風格,喜歡說絕對詞

2016年9月16日晚,喬任梁因抑鬱症在上海家中去世,年僅28歲。

2017年7月20日,查斯特·貝南頓因抑鬱症在加州的家中被發現自縊身亡,年僅41歲。

在中國,抑鬱症形勢不容樂觀,資料表明,我國抑鬱症患者已達到9000萬,發病率為4%-8%。

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具有相同的語言風格,喜歡說絕對詞

北大學者黃悅勤教授在名為《中國抑鬱症流行病學和疾病負擔》中寫到:在覆蓋全國31個省份、超過30000人的調查中發現,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已超過3%,有47%的人會自殘,使人損失超過6個健康壽命年,在各類精神障礙中列居首位。

你周圍性格開朗的朋友很有可能也是“微笑抑鬱”的一員,如何識別身邊的抑鬱症患者呢?

抑鬱症患者,從少年到老年各個年齡層都有,而近些年來,年輕抑鬱症患者的數量日益增長。

一類是臨床抑鬱,由於腦部負責情緒傳遞的多巴胺、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功能下降,是生理層面的;

一類則是遭遇重大不良突發事件或長期存在痛苦的情感體驗,如:親人去世、負面關係、原生家庭的不愉快經歷等。

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具有相同的語言風格,喜歡說絕對詞

目前,臨床上最廣泛應用的抑鬱自評量表(SDS)是由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研發,可直觀地反映抑鬱患者的主觀感受。

人類學家凱博文曾對抑鬱症患者進行了統計,他發現抑鬱症患者除了明顯的生理病症:頭疼、肌肉乏力,還有情緒化反應、幼稚的恐懼、心中的焦慮。

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一份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除了使用消極或悲觀的詞語外,更多的用第一人稱代詞“我”。

心理學教授James W。Pennebaker提出,從語言習慣或人稱代詞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關注焦點。

Pennebaker認為,更多地使用第一人稱可能是抑鬱症患者時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面,與周圍朋友較少產生聯絡有關。

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具有相同的語言風格,喜歡說絕對詞

《臨床心理學科學》的期刊中寫到,“總是”、“完全”、“絕對”、“整個”等極端詞在抑鬱症和自殺論壇中出現的比率分別是50%和80%。

抑鬱症患者對待世界的看法總是“非黑即白”,這一部分也反映在他們的語言風格上。當現實生活中的情況與他們所理解的運作方式產生衝突時,有很大可能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和不安。

並且,他們會產生極端化的思維方式,比如:“他為何總是這樣對我”、“這都是我的錯”、“我真沒用”等。

心理反芻,則是當個體經歷了某些負面的生活事件或壓力,總是自發性地反覆回憶事件發生的情境、引發情緒的原因、後果等,而不是對問題本身進行解決,持續性陷入不良的反思過程。

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具有相同的語言風格,喜歡說絕對詞

近年來,一項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研究表明,負面生活壓力能夠直接觸發焦慮,也能夠透過心理反芻思維模式間接加深個體焦慮。

該研究還發現,抑鬱症患者無法客觀分析自我,總是受到反芻思維的影響,增加了自我認知失調的不適感,固執於自己的痛苦感受,使他們深陷焦慮的深淵而無法自拔。

心理學家認為,抑鬱症患者具有比常人更為嚴重的自我意識,並會產生消極的認知與評價。

很多時候,人們無意中說出口的話其實是藏在心底的東西,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說話者的心理狀態,也不斷影響著說話者的情緒。

長時間運用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只會導致個體沉溺於悲傷中不能自拔,也延長了負面情緒的持續時間。

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具有相同的語言風格,喜歡說絕對詞

隨著現代社會理性化思維的進展,“情感”的概念已經從文化上升為更深層次的體驗,這些體驗被貼上各種標籤,比如:抑鬱、焦慮、憤怒等。

抑鬱症患者的自我意識反映了個體主導地位的突出,與他們的語言風格有著內在聯絡。

同時,有相關研究發現,抑鬱症恢復的人雖然正面詞彙的使用有顯著增加,但負面情緒的語言用詞並沒有明顯下降,這或許也是抑鬱症會持續復發的關鍵原因之一。

對於抑鬱症患者而言,世間上的每分每秒都是煎熬。在全球,每隔40秒就會有一個人自殺,而其中70%的人是抑鬱症患者。

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具有相同的語言風格,喜歡說絕對詞

他們的社交隔絕,不僅僅是與周圍朋友斷聯,更是對世界產生麻木和絕望,只想個體默默逝去,對生命本身不再抱有任何希翼。

抑鬱症患者們,遇到任何糟糕的事,感覺快要撐不下去了,請告訴你自己“等一等”。治病的過程,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爭。

在這場博弈裡,你們都是騎馬而歸的戰士,你們可不能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