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峽谷裡的“揹包隊”再出發

高山峽谷裡的“揹包隊”再出發把百姓事裝進包裡,更把百姓放在心裡

47歲的和志才挎著一個洗得發白的包,攀爬在約50釐米寬的山間小路上,這條小路通往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縣李子坪村。11月8日的蘭坪氣溫微涼,沒多久,和志才已微微出汗。

3年前和志才還是蘭坪縣委610辦專職副主任時,這個包就跟著他,陪他走過蘭坪縣的8個鄉鎮、103個村委會。怒江州98%以上的面積是高山峽谷,蘭坪縣的不少村落便隱於群山深處,不通車的地方只能徒步,“大概走了1500公里吧”,他估摸。

這條山路他之前走過6次,此前多是為了動員村民搬遷,包裡除了水、風油精,還時常裝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檔案等,此外還得額外揹著被褥以便長時間駐村。當時與和志才一起的,還有分散在怒江州各地的1000多名幹部。他們揹著行囊,深入一個個不通公路的偏遠貧困村,組織扶貧搬遷等工作,因此又被稱為“揹包工作隊”。

高山峽谷裡的“揹包隊”再出發

這次,和志才一行9人則是去處理李子坪村民搬遷後留下的危房。如今已是蘭坪縣政法委二級主任科員的和志才依然揹著那個揹包,裡面已沒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檔案,卻又裝進了新的責任與使命。

把百姓裝進心裡

走在相同的路上,和志才的心境卻完全不同。他舉著手機向記者介紹山中的陽光、植物和鳥鳴,“心情輕鬆很多”。而此前進村時,他常常“心裡沒底兒”,滿腦子想的是“該如何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怎麼勸說村民搬遷”等。

怒江州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怒江州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頭號戰役”來抓,推動10萬貧困群眾搬遷下山,破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發展困境。為此,2018年,蘭坪縣兔峨鄉成立了怒江州第一支“揹包工作隊”,隊員有的已60多歲,有的是剛參加工作的青年,來自金融、政法等不同崗位,一般至少會一種少數民族語言。

和志才是白族人,也是土生土長的蘭坪人,於2018年抽調至兔峨鄉“揹包工作隊”。但在加入該隊之前,他並不熟悉瀾滄江兩岸的山區。車開不到的地方,隊員就揹著行囊徒步上山,最遠的時候和志才曾連續走了4個多小時,有時一腳踩空就跌下了山,“特別是晚上爬山時,摔下去摸不著路”。有人被摔得骨折,也有人在進村的路上遭遇車禍殉職。

時任兔峨鄉鄉長李勝兵記得,有次剛進入一個村時,“村裡連人都找不到”,因為村民早出晚歸去田裡忙活兒或去周邊打零工。即便家裡有人,也經常吃“閉門羹”,“有村民躲著我們,有的一聊到搬遷,就找個藉口走掉了”。對此,李勝兵也理解,“村民祖祖輩輩住在山裡,對外面瞭解得不多,勸說他們背井離鄉搬遷,他們會很排斥”。

“連村裡的狗都排成隊對我們狂吠不止。”和志才感慨。

這經常會變成一場思想工作的“持久戰”——在村裡找個廢棄的學校或是黨群活動室,找來乾草,鋪開背來的被褥,找幾塊石頭支起爐灶,“揹包工作隊”就住下了,有時一住就是兩個多月,“今天不行就明天,明天不行就後天……”時任兔峨鄉黨委副書記李勝賢說,“至少我們不能放棄。”

“大家擠在四面漏風的活動室裡,因為白天的勞累,很多同志很快就睡著了,睡不著的同志會體驗到這樣一種場景:雨聲、鼾聲、磨牙聲、風聲四起;酸味、腳臭味、汗臭味、滅害靈味、風油精味,‘五味’雜陳。睡夢中的隊友有時被別人不小心踩了一腳也渾然不知,第二天還在納悶身上怎麼隱隱作痛……”和志才曾這樣記錄他和隊員在傈僳村“打地鋪”的經歷。

有隊員早上4點就爬起來去村民外出的必經之路“守株待兔”,等了兩次才等到與這名村民溝通搬遷事宜;有隊員每天在田間地頭轉悠,找機會與他們“軟磨硬泡”;有的則去幫村裡的孤寡老人和殘疾人挑水劈柴,或將生病的老人及時送醫……慢慢地,村民願意和工作隊隊員溝通了,村子裡的狗也開始變得“友善”,“繞著我們搖尾巴了”。

“人心都是肉長的,群眾把我們做的看在眼裡,剩下的工作就好做了。”李勝兵告訴記者,這也是他加入“揹包工作隊”後的收穫之一——和老百姓的距離更近了,更能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做事,不僅把老百姓的事裝進包裡,更要把百姓放在心裡。

揹包再出發

推動10萬貧困群眾搬遷下山,曾是“揹包工作隊”的主要任務,但並非全部任務。

“在揹包進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時,只要發現村民家中有輟學、失學學生,我們都會積極聯絡學生,並發動其家長及時送子女入學。”福貢縣揹包工作隊隊員、現任福貢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隊教導員波玉花說,她所在的“揹包工作隊”前後共找回了50多名中小學生並幫他們重新入學。

這也是李勝賢所在“揹包工作隊”的一大任務。他在鄉里分管教育相關工作,目標是“該入學的一個都不能少,已入學的一個都不能走”。據他觀察,經濟條件不再是學生輟學的主因,取而代之的是厭學。

他曾在進村時發現一名九年級學生,在開學前兩天突然去山東了,“說是要去打工”。李勝賢和同事立刻追蹤這名學生,除了動員她的家人勸說她,“我們也加她的微信與她聊天,給她交電話費,把她當自己的孩子一樣,掏心掏肺地去做思想工作”。接著,李勝賢給她買了返回麗江的機票,又安排車去機場接她,這次還算順利。還曾有一名輟學學生,原本已答應第二天返校,結果第二天一早偷偷溜到了另一個城市,“我們又一路追到另一個城市……好在後來他順利完成了初中學業。”李勝賢感慨道。

有人這樣評價他們的工作,“這是一場‘搶救性’的工作,改變的將是孩子一生的命運”。

如今的“揹包工作隊”,“揹包”裡裝進了更多新任務——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他們仍活躍在怒江州的各個“戰線”:有的隊伍轉變為社群的“暖心團”,對搬遷戶實行“保姆式”服務,幫助他們適應新生活;有的在各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增派勞動力轉移就業“小分隊”,幫助貧困群眾勞動力外出就業;有的把人居環境整治當作新的攻堅任務。

和志才目前所在的蘭坪縣縣級“揹包工作隊”固定成員為20人,他們的工作內容極為“豐富”,包括消除人畜混居、拆除農村危房、推進“廁所革命”、建設村間道路、治理農村垃圾、改造村莊風貌等。在他看來,“‘揹包工作隊’哪裡工作推不下去就去哪裡,哪裡艱苦就去哪裡,也就是‘攻克最難的山頭’‘啃最硬的骨頭’,但不變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初心”。

把揹包“當傳家寶給小孩”

此次,和志才一行到李子坪村去處理部分村民搬遷後留下的危房,“就是怕再有人住進去受傷”。

走進李子坪村,和志才告訴記者,這裡已和從前大不相同,“原來人畜混居的現象已改變,村中道路不再是汙水橫流,各家各戶的庭院衛生好了很多……”最讓他高興的是,當地百姓臉上有了更多笑容,“見到我們進村,總是先給我們拿凳子坐,燒水給我們喝,跟我們拉家常”。

和志才記得,自己和同事等在蘭坪縣中排鄉大土基村徵得同意拆除某處危房時,危房的主人——兩位60歲左右的老人在旁邊抹眼淚,當時正忙得汗流浹背的和志才等人立刻停下來,“本以為他們因房子被拆難過,但兩位老人說是因為想起兩個已去世的兒子,很感謝我們幫助他們解決3個孫子孫女的上學困難的問題。”和志才說,如今他們已進城安了家。

李勝兵也已調至縣城,目前是蘭坪縣委常委,分管工作包括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他現在的辦公室就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裡,聽到誰家有困難,“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我們會盡力解決”,最常見的就是幫困難群眾再就業。如今,社群裡原來的搬遷“釘子戶”見到李勝兵也會熱情地來打招呼,還有村民曾抱來一隻雞和一塑膠瓶自己釀的白酒硬要塞給他。

在“揹包工作隊”的“揹包”裡,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想到自己盡力為脫貧攻堅做了一點事,尤其是為困難群眾做了應該做的事,再苦再累都覺得欣慰。”和志才說。

李勝兵還保留著當時背過的包、被褥以及穿過的迷彩服,他準備把這些“當傳家寶給小孩”,還準備將自己在工作隊的“工作照”整理成一本相簿,“等孩子長大,邊給他們看照片,邊講揹包隊的故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王禹】

【來源:中國青年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