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長江禁漁可為其他流域治理提供借鑑

中新網合肥12月11日電 (記者 張俊)“長江禁漁是踐行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示範工程,可以為推進其他流域治理提供可推廣可複製的‘長江模式’,為世界大河流域生態保護提供可參考可借鑑的‘中國方案’。”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馬有祥10日在安徽蕪湖舉行的長江禁漁與漁文化論壇上致辭說。

馬有祥表示,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很早就有“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的認識。大禹頒佈的“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禁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漁業保護法令。長江禁漁不僅是為了保護生物資源和水利生態環境,也是在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馬有祥說,中國從2002年開始的長江中下游春季禁漁試點,到2015年調整擴大禁漁區範圍,延長禁漁期時間;從2020年的水生生物保護區率先永久禁漁,到2021年“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開始常年禁漁。長江禁漁制度逐步完善,不斷強化。

“生物多樣性是檢驗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標誌性成果,長江禁漁是綜合施策,‘治療’長江的一級良方。”馬有祥舉例說,率先全面禁漁的長江上游支流赤水河,魚的種類從32種上升到37種,資源量上升到禁捕前的1。95倍。長江禁漁以來,20多年未見的䲘魚在洞庭湖被重新發現,刀魚能夠上溯到長江中游和鄱陽湖水域,多個江豚群體在兩湖和中下游江段頻頻現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美景開始逐步顯現。

馬有祥表示,現在長江水域雖然資源有所恢復,生態逐步改善,但是距離主要物種繁衍生息兩至三個世代,生物完整性指數持續向好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長江禁漁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當前正處於關鍵期和攻堅期。未來,長江禁漁要確保退捕漁民基本生計,確保禁漁令得到有效執行,中期任務是實現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長期目標是推動長江生物完整性得到明顯改善。(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