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曆史古剎"弘法寺:錦州歷史上第一座比丘尼寺廟

弘法寺位於錦州市太和區解放西路與濱河路交叉口西北角,坐落在小淩河西岸,與小淩河相距僅一百多米。但這並不意味著弘法寺處於環境清幽之地,這個位置根本就是個鬧市區,解放路和濱河路上的過往車輛甚多,弘法寺被困在兩條路和居民樓之間的狹小區域裡,地理位置上顯得很是彆扭,大概也是因此,讓這座古剎不為人熟悉吧!而能夠在鬧市區中尋得這樣一處大型的古建築寺院,也是十分不容易了。

弘法寺原址在錦州古城的內北街,據1912年錦縣(當時錦州稱錦縣)佛教協會會長圓通老法師撰寫的《錦州古剎》中記載:錦州古城北門內西隅,坐落著錦州府歷史上第一座比丘尼日,名曰娘娘廟,後因清乾隆年間,在錦州古城東門外又建了一座娘娘廟(也稱東獄廟、天齊廟),為區別二廟,按地理位置劃分。城內北街的娘娘廟便被稱為內娘娘廟,東門外娘娘廟就稱東娘娘廟。後來因古城改造,弘法寺便搬遷到了現在的位置,進行了重建,並更名為弘法寺。只是沒想到,如今這裡也成了市區。

"八百年曆史古剎"弘法寺:錦州歷史上第一座比丘尼寺廟

據文獻記載,錦州弘法寺建於金海陵王完顏亮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為紀念有“金代第一尼”之稱的通慧圓明法師的功德而建。因她拯救過錦州的一城百姓,錦州的軍民聽說要為通慧圓覺法師建廟,紛紛捐資捐款,獻工獻料,當年9月19日啟建,11月20日便竣工。當時的弘法寺建有山門三楹、圓通寶殿三楹、大雄寶殿五楹、僧房三楹,寺院取名“靖安禪寺”,但人們都習慣地稱之為娘娘廟。據稱,這座靖安禪寺當年的規模可以和錦州三大寺(大廣濟寺、地藏寺和北普陀寺)相媲美。

"八百年曆史古剎"弘法寺:錦州歷史上第一座比丘尼寺廟

"八百年曆史古剎"弘法寺:錦州歷史上第一座比丘尼寺廟

最初的靖安禪寺毀於金宣宗四年(公元1216年),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曾經重修,但規模大不如前。至清代,在康熙、乾隆、咸豐和光緒年間也先後重修,但建國後又遭人為破壞,正殿的大小塑像被毀,主殿被翻建後被作為服裝廠強佔多年。直到1996年,內娘娘廟才重獲新生,並改名為“弘法寺”。之後又歷經重重磨難,克服諸多困難,弘法寺得以在今天的地方重建,其後規模多次擴大,終為錦州城增添了一處規模可觀的古建築群,也讓這座前後有著八百多年曆史的古剎得以讓世人知曉。

"八百年曆史古剎"弘法寺:錦州歷史上第一座比丘尼寺廟

"八百年曆史古剎"弘法寺:錦州歷史上第一座比丘尼寺廟

弘法寺雖然被城市化浪潮所圍困,但仍舊不失雄偉壯觀。天王殿、鐘鼓二樓、宮式大雄寶殿、藏經樓、三層寶剎等古建築錯落有序,金碧輝煌,氣宇不凡。與小淩河畔的橋頭公園交相輝映,既能滿足廣大信眾參學佛法的要求,又能滿足旅遊觀光的需求,形成了一個以佛教文化為中心的不可多得的人文歷史景觀。

"八百年曆史古剎"弘法寺:錦州歷史上第一座比丘尼寺廟

"八百年曆史古剎"弘法寺:錦州歷史上第一座比丘尼寺廟

"八百年曆史古剎"弘法寺:錦州歷史上第一座比丘尼寺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