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龍門

唐·杜甫

龍門橫野斷,驛樹出城來。

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

往還時屢改,川水日悠哉。

相閱征途上,生涯盡幾回。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前些日子,河南衛視的《七夕奇妙遊》晚會中,一段名為“龍門金剛”的舞蹈,一夜之間躍入了千家萬戶的眼簾。

巨大莊嚴的佛像前,衣帶飄揚的女子懷抱著琵琶起舞。那賞心悅目的動作、唯美精緻的場景以及其中融入的中國風元素,都讓人們喜愛非常。

在欣賞曼妙的舞蹈之餘,背景上那些莊嚴的佛像雕刻,也勾起了許多人,對於龍門石窟的好奇之心。

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龍門石窟更被稱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而“龍門”是指石窟所在的地方。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今茲捧袂,喜託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在古文中,文人們會用龍門二字,來表達由衷的喜悅之情。成語“魚躍龍門”的龍門,也是指的這裡。

傳說中,黃河的鯉魚每當游到龍門時,因湍急的水流不得不躍起,而能越過龍門者,即可化身為龍,若是失敗了,就會在額頭上留下一道黑疤。

所以有李白“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的詩句。

而這能讓凡魚化龍的地方,坐落在河南洛陽。

它的第一個石窟,開鑿於一千四百多年前,繁盛於唐朝時期,它歷經過十餘個朝代,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龍門除了最明顯的佛雕石刻外,它的東山上還有一座香山寺。據說唐玄奘有一位修為極高的弟子葬於此地,所以這裡也被視為佛教“唯識宗”的祖庭之一。

當年武則天到此地遊覽,留下過“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說的是武則天以錦袍為獎品,讓隨行百官比賽賦詩的故事。

這段佳話,也讓人們瞭解到了,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才孕育出了,如過江之鯉般驚才絕豔的唐朝詩人們。

唐朝詩人白居易也曾經做過河南伊,他這個官兒,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市長、教育局局長、公安局局長等等職位的集合體,權力非常的大。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他在描寫龍門石窟時寫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

白居易的這篇文章流傳出去後,使香山寺名聲大振,不僅如此,他還蒐集了五千多卷佛經,放入了香山寺的藏經閣中。

對“詩魔”白居易比較瞭解的人應該知道,他還有個名號叫做“香山居士”。他曾花費六七十萬兩白銀修繕這裡。

為了龍門的繁榮昌盛,白居易可謂是又出錢又出力。而龍門這個叫法,其實早在上古時期就出現了,那時的龍門也被稱為“伊闕”。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龍門正是當年大禹治水時,為疏通伊水而開鑿的。

龍門的兩座山峰本是一座,當時的伊水被這座山阻隔在南面,時常氾濫成災。

大禹為了治理水患,將龍門山鑿成東西兩座山,方才讓伊水向北流出。

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沒有一箇中國人不知道,但這個故事所體現的,不僅是堵不如疏的道理,也不只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愛國情懷。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蘇軾的《晁錯論》中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在《晁錯論》裡,蘇軾認為,大禹在最初開鑿龍門山時,很可能也遇到過洪水決堤等禍患,可因為大禹身具堅韌無比的毅力,且早有應對意外的準備,是故方可功成。

所以龍門這個地方,不僅流淌著浩瀚的佛教文化,也寄宿著夏朝國君大禹,為華夏百姓,以凡人之力開山引海的偉大情操。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龍門山色

明·呂維祺

劈破層巒一水來,儼然雙闕向城開。

千龕佛像唐雕鑿,萬世神功禹削裁。

龍門石窟最繁盛的時代,是在唐朝,或者說,是在武周朝。

石窟中最有名的佛像,叫做“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是梵文的音譯,這個詞可以理解為“眾生之主”。

盧舍那大佛,也就是“龍門金剛”舞蹈里正中的那座,它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7米多,是以武則天的五官形狀雕刻而成。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龍門石窟,不能錯過的美

因武則天當時曾下詔書,幫倭國定名為“日本”。

而當時的日本天皇,在聽聞武周皇帝開鑿伊舍那佛像、建造“通天塔”等事蹟後,也跟風開始建立各種佛廟神社。

前些日子,關於某名人去靖國神社遊玩的事情,鬧得網上沸沸揚揚,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就連“靖國”這個詞,都是出自中國的《左傳》一書。

可讓人想不通的是,有些人,寧可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遠渡重洋去遊覽那些東施效顰的建築。

卻為什麼不願坐一會兒高鐵,去看一看真正的中華文化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