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旌德縣名的由來,你知道多少?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遊行俠雲遊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旌德縣名,官說之外還存有民間版本。

旌德縣名的由來

旌德建縣於唐寶應二年(763),到2020年恰好是1257年。

上古時劃天下為九州,旌德地處九州之一的古揚州南境。春秋戰國時屬吳,越滅吳則屬越,楚滅越地歸楚。秦統一中國設三十六郡,旌德屬鄣郡。漢隸涇縣。三國時為孫吳所轄,屬丹陽郡安吳縣(縣治在今涇縣境內)。晉太康二年(281)屬宣城郡。隋開皇九年(589),安吳縣併入涇縣。唐武德三年(620),設宣州總管府,再建安吳縣,旌德屬之,縣治在今三溪古城村。武德八年,安吳縣再歸涇縣。天寶十一年(752),劃涇縣西南14鄉置太平縣,旌德屬太平。

關於旌德縣名的由來,你知道多少?

唐寶應元年(762),王萬敵起義於太平縣東鄉(今孫村鄉碧雲一帶),抗租抗稅,聚眾於後如洞,太平縣地方武裝難以對付。唐王派太子左庶袁傪任江淮招討使,領兵鎮壓起義。暴動鎮壓後,袁以麻城鄉一帶層巒疊嶂,交通阻塞,管理上太平縣鞭長莫及,奏請朝廷析太平東北境麻城等九鄉之地,於寶應二年(763)二月建旌德縣,並派部下左衛兵曹參軍高叔夏為旌德縣首任縣令。

建縣後,縣治設於進坊(舊時旌陽鎮分招、進二坊,河東為招坊,河西為進坊)。清乾隆《旌德縣誌》載:“縣治在棲真山(今西山)之東……舊志相傳為潘閬故居”。清嘉慶《旌德縣誌》雲:“其地名雲襄,唐方將軍元蕩之祖博士德居此,後讓為縣治”。到現在為止,歷代縣治所在地一直沒有更換過,為今縣人民政府所在地。

自唐建縣後,“旌德”縣名除了併入績溪的兩年零三個月(1959。1-1961。4 ),一直沿用至今。

關於旌德縣名的由來,你知道多少?

旌德文廟

以“旌德”名縣,《元和郡縣誌》載:“本太平之地,以縣界闊遠,永泰初,‘土賊’王方據險作叛,詔討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德縣。”旌德者,表袁傪鎮壓王萬敵之“功”,頌帝王之“德”。

《太平寰宇記》談到旌德縣名時,如此敘述:“旌德縣,本漢涇縣地。永泰初以兵寇初平,尚儲戎器,此土徵賦或有不供者,因聚而為盜,以其山谷深邃,舟車莫通,不立城邑,無以鎮撫,遂割太平縣九鄉以置焉。冀其邑人從此被化,故以旌德為縣名。”

清嘉慶《旌德縣誌》同樣有這種意思:“……而名之為旌德者,樂史所謂從茲被化者也”。

“冀其邑人從此被化”,當然是指唐朝鎮壓王萬敵領導的農民起義後,希望縣人受到教育,講求德行,從此規規矩矩,做唐朝的良民。旌,表揚;德,道德、德行。

“旌德”一詞,最早見於東晉權臣桓溫的“旌德禮賢,化道之所先”。意思是:表揚有道德的人,尊敬賢能的人,這是教育人首先要做到的。擇其中二字為縣名,顯然是取“德以旌賢”、“彰揚禮德,教化鄉民”之意。此後,就是王萬敵聚眾造反的根據地“後如洞”,也改成了“厚儒洞”。希望尊重儒家,尊重讀書人,要知書達禮,安心過日子,不要想造反的事。利用頌美之詞,收攏人心,是王朝統治者慣用的一種施政手段。

在現在眾所周知的“方德讓家”民間版本出現以前,“潘閬讓家”佔據主流。嘉靖《寧國府志》、萬曆《寧國府志》、康熙《寧國府志》皆稱:“縣治在棲真山東,唐寶應中治此,縣令高叔夏肇建,相傳為潘閬故居”。有方氏族人方學成參與修撰的乾隆《寧國府志》,該句卻有意無意地被刪除了。隨後乾隆、嘉慶《旌德縣誌》照單全收,還增添了另一版本,不知不覺間完成了從“潘閬讓家”到“方德讓家”的過渡。

“方德讓家”傳說的建構,除了方氏家族努力外,也少不了社會名流的影響,清初宣城詩人施閏章(1619-1683)就是代表。施閏章數次旅居隱龍,流連忘返,嘆為仙境。除了賦詩外還留有一篇《隱龍山記》。其中有這樣一句:“唐寶應二年析太平之東鄉置縣,博士方德讓宅為縣治,因名之曰旌德,事具家乘而史氏失載。”遊記的說法源於方氏家譜,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永豐《方氏宗譜》就有:“博士德公,以居地讓置縣治。邑令高叔夏謂此地先有方人生,而讓者諱德,因以旌德名之。”施氏參考的家譜當是更早的版本,傳說形成應該更早。到了嘉慶《旌德縣誌》就這樣解釋了:“旌德縣治在棲真山東,後倚黃龍崗,北坡面梓山西阜。唐寶應改元,令高叔夏肇建。舊志相傳為潘閬故居,無考。一雲其地名雲襄。唐方將軍元蕩之祖博士德居此,後讓為縣治。語見宣城施閏章《隱龍山記》。”按說二者均屬“無考”,但因為施閏章遊記作了“方德讓家”傳說的有力註腳,卻增加了其真實性的籌碼。至於“方、人、生、德”四字相合,是為“旌德”,“旌表方德”,明顯是在傳說前提下的一種文字演繹而已。從“潘閬讓家”偷樑換柱為“方德讓家”,從中不難看出當時世族大家為建構家族形象的良苦用心。

關於旌德縣名的由來,你知道多少?

朱旺村

“旌德”之名,從歷史背景看,正史之說符合朝廷本意,體現了國家力量自上而下的介入。從邏輯上看,當然是先有縣名再有縣治。民說的植入,屬於地方大族自下而上的迎合,說明國家力量受到地方士紳支援而得以迅速實施,二者殊途同歸。旌德人都可以為國獻家,當是十分賢德了。這麼賢德的百姓若是起來對抗朝廷,官方就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關於旌德縣名的由來,你知道多少?

關於旌德縣名的由來,你知道多少?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