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內有一座道觀,清靜雅麗,是泰山碧霞元君下廟,為何建在蒿里山東面?

泰山,雖無黃山之麗,亦無華山之高,卻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山”、“五嶽獨尊”,除拔地通天的山勢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具有的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包括山川文化、民俗文化、封禪文化及宗教文化等。部分遊覽過泰山的遊客往往對此不屑一顧,認為泰山“天下第一山”名不符實,這是沒有真正瞭解泰山,“有眼不識泰山”。僅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封禪祭祀從未間斷的延續性上,就已經是獨一無二般的存在!

泰安市內有一座道觀,清靜雅麗,是泰山碧霞元君下廟,為何建在蒿里山東面?

泰山之所以備受古帝王的推崇,根本原因就在於統治者將神權(泰山神)與皇權有意地進行融合,將它視為與天對話的地方、“直通底座的天堂”,利用民間對泰山的崇拜,達到了藉助神權強化皇權的目的,利於他們統治兆民。因此,自古以來透過宗教的造神運動就從未停止!於是就有了“濟南府人多,泰山神全”之說,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神祇非東嶽大帝泰山神與泰山碧霞元君莫屬!

泰安市內有一座道觀,清靜雅麗,是泰山碧霞元君下廟,為何建在蒿里山東面?

自朱元璋去除泰山神的所有封號後,泰山神就基本上成為了官方(朝廷)的專祀,剝奪了老百姓祭祀的權利。因此,作為替代者的泰山碧霞元君就逐漸演變成了民間崇拜祭祀的女神,而流傳開來。到明朝中葉,碧霞元君在民間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泰山神,皇室成員也紛紛加以祭拜,可以說得到了官方的認可。隨之,泰山周圍及全國也陸續建設了眾多的元君廟,其中就包括位於泰安城蒿里山東面的靈應宮。

泰安市內有一座道觀,清靜雅麗,是泰山碧霞元君下廟,為何建在蒿里山東面?

靈應宮原名天仙祠,又稱碧霞元君下廟,創建於明正德年間,它東瀕東更街,南接靈山大街,西靠校場街,又西是蒿里山。明萬曆三十九年敕令拓建,賜額“靈應宮”,主祀碧霞元君。總體呈五進位制院落佈局,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穿堂、崇臺、前大殿、後大殿和宮後門等,山門至穿堂為第一進院落;至崇臺為第二進院落;至前大殿為第三進院落;前大殿至後大殿之間為第四進院落;至宮後門為第五進院落。

泰安市內有一座道觀,清靜雅麗,是泰山碧霞元君下廟,為何建在蒿里山東面?

靈應宮坐北朝南,整個建築為長方形,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約50米,佔地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是泰山碧霞元君上、中、下三廟中規模最大的一組建築群。山門內為一院,東側是鐘樓,西面為鼓樓;在院北側是穿堂,裡面供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靈。穿過穿堂,二院內有東西客堂、廊廡;三院內東眼光殿、西送子殿;四院內設月臺、正殿及東北斗殿、西月老殿,建築均呈對稱佈局。

泰安市內有一座道觀,清靜雅麗,是泰山碧霞元君下廟,為何建在蒿里山東面?

在二院、三院中間的空地上矗立一石基臺,下面是拱形門洞,正對月臺上的大殿,這就是崇臺,曾是古泰安城著名景點。整體為全石築砌,系清康熙年間所建,上面原為泰山銅亭(後移至岱廟)。立於臺上,向北可祭拜碧霞元君,也可環覽院內風光。但見北面大殿灰瓦覆頂,威嚴肅穆。殿廊雕樑畫棟,彩繪浮雕。殿前旗杆上彩旗飛舞,巨大的香爐內青煙繚繞,猶如仙苑。院內幽靜雅麗,綠樹成蔭,果實掛滿枝頭!實屬清淨心靈、遊覽觀光的勝境。

泰安市內有一座道觀,清靜雅麗,是泰山碧霞元君下廟,為何建在蒿里山東面?

靈應宮歷史上曾經香火旺盛,香客信眾紛紛前來祭拜,民國五年的一場大火讓其建築具遭損毀,不得不將一些文物移至它處。後,廟漸荒涼。為恢復這一古建築原貌,2002年,當地政府斥巨資進行重修,目前向遊人開放的是明、清時期廟宇的前半部分,五院還在修復中。那麼,作為碧霞元君的下廟,為何要建在被譽為“地府”、“鬼都”的蒿里山的東面呢?

泰安市內有一座道觀,清靜雅麗,是泰山碧霞元君下廟,為何建在蒿里山東面?

蒿里山是泰安三種空間劃分中“幽冥地府”部分,是魂魄鬼神聚集處,由東嶽大帝泰山神進行統一管理。

隨著歷史的發展,碧霞元君逐漸取代了泰山神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負責“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另外,道家認為,神是高階的鬼,鬼是低階的神,都在碧霞元君職權管轄之內。因此,在蒿里山東面建靈應宮,讓碧霞元君代替泰山神管理鬼魂,這也是官方(朝廷)對碧霞元君地位認可的最好體現!

泰安市內有一座道觀,清靜雅麗,是泰山碧霞元君下廟,為何建在蒿里山東面?

你到過泰山靈應宮嗎?你對靈應宮建在蒿里山東面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