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武當山之榔梅祠:兩傳奇高道同創偉業,六百年後竟神奇相聚

2月2日我的武當山登山之旅是從榔梅仙祠開始的。

從供奉“榔梅真人”李素希塑像的正殿出來,我信步來到偏殿。偏殿左側神龕中供奉著一尊銅像,看到牌上寫著“御賜張三丰仙像”,我突然一個“激靈”,如同觸電——六百年前促成永樂皇帝朱棣大建武當山宮觀的兩個武當山高道,六百年後居然陰差陽錯、穿越時空,再次聚首。這冥冥之中上天的掌控之力,不能不讓人頓生敬畏之心。

榔梅仙祠

武當山第一祠——榔梅仙祠位於南巖宮對面的登山神道上。這座祠廟原建於元代,元末毀於兵火,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敕建,主要建築包括:山門、主殿、配殿、廂房等。現存建築為1992年重修。

別樣武當山之榔梅祠:兩傳奇高道同創偉業,六百年後竟神奇相聚

榔梅仙祠

榔梅祠雖然只是一座祠廟,在道教建築中等級低於宮和觀,但因為與真武大帝“插梅寄榔”傳說息息相關,它自初建起在武當山就處於一個十分特殊的地位。

相傳真武大帝在武當山修煉之初,曾灰心下山,經紫炁元君以“鐵杵磨成針”的道理點化後,返山重修。當走到榔梅祠這個位置時,為堅定修煉決心,折了一段梅枝插於榔樹之上,仰天發誓:“予若道成,花開果結。”後來,真武大帝經四十二年苦心修行,果然得道,榔梅也開花結果。

可能是對氣候、雨水等條件要求較高的原因,榔梅這種全國僅武當山地區獨有的水果“豐年實多,荒年則無”,因此在民間,榔梅成了“以驗豐欠”的“神應之物”。

這些,都讓榔梅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別樣武當山之榔梅祠:兩傳奇高道同創偉業,六百年後竟神奇相聚

榔梅果

武當山道士中的“政治家”——李素希

榔梅仙祠內,南側單層崇臺之上的正殿內供奉著武當山高道李素希的塑像,殿內四周的壁畫描繪的正是李素希向皇帝朱棣貢獻榔梅的場景。

別樣武當山之榔梅祠:兩傳奇高道同創偉業,六百年後竟神奇相聚

榔梅仙祠主殿

李素希(公元1329年-1421年),河南洛陽人。中年出家入武當,師從“體玄妙應太和真人”張守清的徒弟單道安。洪武初年,任五龍宮住持。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夏天,多年未曾開花結果的榔梅樹碩果累累。李素希大喜過望,立即派遣親信弟子易本中帶上榔梅果和親手寫就的奏章,赴京城向朱棣進獻“祥瑞”。在奏章中,李素希讚美朱棣為“真命天子”。朱棣很高興,賞賜了李素希。永樂四年(1406年)榔梅樹又結實,李素希再遣徒弟進貢,再獲賞賜,同年詔李素希進京問理國治身之道,便殿賜座,禮待甚厚。自此,榔梅果成為明朝皇帝賞賜寵幸大臣的皇家專用之物、被官員和老百姓們視為可遇而不可求的“仙品”。

六年後(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朱棣徵發30萬軍民夫在武當山大興土木,建成八宮八觀共三十餘處道教建築。

朱棣在為慶祝武當山宮觀落成而敕建的《御製大嶽太和山道官之碑》(玉虛宮、紫霄宮、南巖宮、五龍宮、淨樂宮的碑亭中均可見到)中寫到:“肆朕起義兵,靖內難,神(指真武大帝)輔相左右,風行霆擊,其跡甚著。暨即位之初,茂錫景貺,益加炫耀,至若榔梅再實,歲功屢成,嘉生駢臻,灼有異徵。”

可見,真武大帝神佑朱棣與榔梅再實卓生嘉兆都是敕建武當山宮觀的原因之一。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曾借真武神顯靈蠱惑將士,激勵士氣。篡位上臺後“執政合法性”一直是朱棣的“心病”。而“嘉應靈兆神品”榔梅連年結實,按照封建社會宗教與神權話語體系,這代表著上天對朱棣執政的“高度讚許”,而李素希民間宗教人士的身份,也代表著“民間”、“老百姓”對朱棣執政的認可,這對朱棣十分重要!

貢獻幾百枚榔梅果,就將皇權與武當山道教深度繫結,背後是李素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因此,可以說,李素希可以說是武當山歷代道士中的“政治家”。

別樣武當山之榔梅祠:兩傳奇高道同創偉業,六百年後竟神奇相聚

主殿內供奉的李素希塑像

“神仙”張三丰

在民間,張三丰有各種神奇傳說,而兩三百歲仍鶴髮童顏,讓張三丰在民間有神仙一般的存在,世人稱之為“張神仙”。因此,張三丰是朱元璋、朱棣父子魂牽夢繞的“養生與長壽專家”。朱元璋屢昭不至,朱棣登基後,派親信大臣胡濙四處尋訪張三丰行蹤,終不得見。

永樂十年(1412)二月初十日,朱棣親自為張三丰寫信(見《御製書》):“真仙張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致香奉書,遍詣名山虔請。……拱俟雲車夙駕惠然降臨,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懷。”敬仰之情、殷切期望見面之意,溢於言表。

不到一個月,朱棣又給張三丰的弟子、道錄司右正一孫碧雲下旨(見《敕右正一虛玄子孫碧雲》):“朕敬慕真仙張三丰老師,道德崇高,靈化玄妙,超越萬有,冠絕古今,願見之心,愈久愈切。遣使祇奉香書,求之四方,積有年歲,迨今未至。朕聞武當遇真,實真仙老師。然於真仙老師鶴馭所遊之處,不可以不加敬。今欲建立道場,以伸景仰欽慕之誠。爾往審度其地,相其廣狹,定其規制,悉以來聞,朕將卜日營建。……”這份聖旨明白無誤地告訴世人,讓孫碧雲去勘察、規劃,“卜日營建”武當道場,目的是“以伸景仰欽慕之誠”。

幾個月後,武當山敕建工程開工,其中遇真宮專為張三丰所建,並且建在當年張三丰隱居的“會仙館”舊址上。

別樣武當山之榔梅祠:兩傳奇高道同創偉業,六百年後竟神奇相聚

榔梅祠配殿

兩位高道六百年後的神奇相聚

李素希於公元1368年後進武當山修道,直至1421年羽化,在山修煉達五十三年之久。

張三丰於洪武初年(公元1369年前後)第二次來到武當山,於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悄然雲遊,不知所蹤,在武當山隱修達二十年之久。

兩位高道有近二十年時間同時在武當山修道,二人是否見過面,已不得而知。張三丰隱修武當山時,已是名滿天下,而李素希只是個普通道士,不可能不知張三丰大名;二人都曾在五龍宮修煉,因此見面、認識的可能性是極大的。二人分別以個人獨特的方式影響著朱棣,間接促成了朱棣大修武當山道教宮觀,都為武當山道教發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榔梅仙祠偏殿的這尊“御賜張三丰仙像”由皇帝敕命在北京鑄造,並派太監專程護送至武當山,安奉於遇真宮。後因遇真宮建築損毀,先移至泰山廟(武當山文物所),後又移至榔梅仙祠偏殿安放。

別樣武當山之榔梅祠:兩傳奇高道同創偉業,六百年後竟神奇相聚

配殿左側神龕內的“御賜張三丰仙像”

六百年後,原本供奉在不同宮觀的二人塑像,卻陰差陽錯、穿越時空,神奇地在榔梅仙祠聚首。

這不能不讓人感慨天道輪迴,萬事有因!

你說呢?

舉報/反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