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頭村:"鮮甜"小康路日子甜蜜蜜

說到吃小海鮮,講究的就是一個“鮮”字。在秋高氣爽的日子,到三門來一趟尋覓鮮甜之旅,想想都很愜意。

從椒江到三門海潤街道濤頭村,約1。5小時車程。到三門後,一路向東,便來到花鼓漫島上的濤頭村。在村口,“山海奇遇,海上畲鄉”的招牌格外亮眼。原來,濤頭村還是全國唯一的海島畲鄉,共有畲族52戶200餘人。

這個曾經一窮二白的畲族漁村,如今成為了三門縣遠近聞名的致富村。2020年,濤頭村漁業產值超2億元,集體經濟收入達1300萬元,人均年收入7萬元。

濤頭村的致富密碼是什麼?

濤頭村:"鮮甜"小康路日子甜蜜蜜

濤頭村全貌

走進濤頭村,千畝海塘成方連片,波光粼粼,海塘底下就藏著濤頭人的致富秘訣。

陳華法是濤頭村的一位養殖戶,今年57歲,從事養殖已經有22年。現在他在村裡承包了兩口養殖塘,一共40畝,他每天的生活都是圍繞著養殖塘展開。

記者來到陳華法的養殖塘,他正在捯飭自己的新裝置——一個大型的光合細菌發酵罐。

陳華法介紹,光合細菌發酵後投入到養殖塘裡,不僅能淨化水質,菌體還含有大量的促進魚蝦生長的活性因子,能促進血蚶的生長。這一組裝置花費近10萬元,陳華法覺得投入很值。“現在我們養殖戶的觀念都變了,要發展生態養殖、科學養殖。塘裡的水產品生活環境好了,養殖出的海鮮品質才好。”

濤頭村:"鮮甜"小康路日子甜蜜蜜

養殖戶陳華法

1998年,作為村裡最早一批承包養殖塘的村民,家裡人並不支援。因為那時在濤頭村搞水產養殖,賺的錢只夠養家餬口。村民大都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柑橘、棉花、水稻等農作物,比從事水產養殖靠譜。

1997年發生的一場鉅變,徹底改變了濤頭村。濤頭村黨總支委員王書明,便是這場鉅變的見證者。

1997年11號颱風席捲三門,塘壩和農業遭到毀滅性打擊。海水倒灌後的農田、棉花地、橘園等田地因鹽鹼度過高而無法耕種。這對濤頭村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窮則思變,村兩委主張“種改養”發展水產養殖業。

“當時的濤頭是個貧困村,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村民們的收入只夠解決溫飽。”時任濤頭村村委會主任的王書明回憶,全村對於“救和養”的爭議很大。經過四五十次的討論後,最終全村370戶中有325戶村民按上鮮紅的手指印,流轉全村土地,村民以田入股。濤頭人開啟“種改養”先河,組建“三門濤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公司對養殖塘進行統一規劃、建設、經營和管理。全村4000多畝土地,3000畝實行“種改養”。統一改造後的養殖塘以20畝為一口塘,進行招投標。

第一年公司總產值便達到600餘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262元,此後經濟發展實現“三連跳”。

陳華法之前做海鮮批發,當時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承包了一口塘。“種改養”初期,大部分村民不懂水產養殖,時常有省、市、縣的專家到村裡做水產養殖培訓。漸漸地,村民們靠著技術指導和自己摸索,水產養殖產業逐漸在濤頭村推開。

“剛開始單一養殖,主要養殖東方蝦和青蟹,產量不高,收成看運氣。到了第二輪承包養殖,取而代之的是蝦蟹貝‘生態混養’模式。”陳華法介紹,混養不僅提高了青蟹的存活率,也極大提高了養殖塘的經濟效益。

在陳華法的養殖塘裡,混養著青蟹、血蚶、小白蝦、蟶子等品種。說起三門小海鮮,青蟹名氣最大,但養殖塘裡的“C”位可不是它,而是個頭小小、不起眼的血蚶。因為一口養殖塘70%的收入來自血蚶。這裡的近海鹹淡水交匯,各種海水指標特別適合血蚶生長,其肉質自帶微鹹味,口感也更加鮮嫩肥美。

像陳華法的40畝養殖塘,一年光血蚶的收入就能達到40萬元。如今,濤頭村90%以上的村民搞水產養殖及相關產業鏈。這下,全村人的錢袋子都鼓了。

養殖塘離不開人,每一個養殖塘邊都有一間低矮的平房。陳華法每天晚上都住在這裡,方便觀察養殖塘的情況。

“每天住在這裡,辛苦不?”記者問。

陳華法曬得黝黑的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他指著幾塘之隔的一片小康樓說,他家有兩間3層樓。兒子一家住在城區,養殖塘的活,他一個人就忙得過來。下午空閒時,他還能和朋友打打牌,生活一點也不辛苦。除了養殖收入,村民還有分紅可領,4年一次,按人頭分。上次分紅,陳華法一家分到了12萬元。

村裡的養殖塘面積有限,海塘的承包費用逐年提高,從最初的每畝250元/年上漲到現在的每畝4000元/年,養殖經驗豐富的濤頭人把眼光放遠到國內,甚至到國外包塘養殖。2014年9月,村黨總支書記林後宜帶著養殖戶、“土專家”、投資人,先後15次赴馬來西亞等國考察,之後把青蟹養殖發展到了馬來西亞和莫三比克。

美麗鄉村常見,但濤頭村絕對讓人眼前一亮。這裡塘中是村,村中有塘,村莊風貌也別具一格。2019年,三門縣提出打造“中國海上畲鄉”文旅IP,濤頭村打算“一手搞養殖、一手搞旅遊”,積極打造畲鄉文化。村裡建起了畲鄉風情和海洋文化互融的騎行驛站、水上大舞臺、風情小廣場等景觀。

沿著村裡的環形旅遊線路騎行,移步換景,如在畫中行。沿著村中的遊覽小徑一直往上騎行,還有一座360°的觀景平臺半懸空在小山頭。登上觀景平臺極目遠眺,山海風情一覽無餘。一個以“看海嚐鮮”為特色的花鼓漫島設想,又成了村班子謀劃的發展方向。

在強村富民奔共富的路上,濤頭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專家說

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處負責人 梁健

三門灣,金銀灘。三門濤頭村擁有得天獨厚的淺海養殖資源,從一窮二白到年收入人均7萬元,正是濤頭人找到了與海共生的最佳方式。濤頭村民“以田入股”享受分紅收益,不但激活了產業,也激活了村民集體意識,村級統籌能力不斷強化,開拓了一條村民共富裕的新路子。

現在說起三門,大家第一反應就是“三門青蟹”“三門小海鮮”,這得益於多年來三門縣實施的品牌建設之路。目前,“三門青蟹”品牌價值已達31。91億元,名列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第16位。

品牌強農、品牌興農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有力舉措,也是近年來農業發展中一道靚麗的風景。台州市大力實施農產品牌發展戰略、探索構建“區域公共品牌+地方品牌+企業品牌”的共建共享發展機制,是提高地方農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探索和有效途徑。

編輯:顏琪

【來源:台州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