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從上游到下游,隨著流速的變化,塑造出了不同的地貌型別

地球表面的形態稱為地形,可以分為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兩大類,我們人類生活在陸地上,所以陸地對於陸地地形的研究更多,也更為了解。陸地地形可以分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五種基本型別,任何一個地方地形形態的形成,都是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河流從上游到下游,隨著流速的變化,塑造出了不同的地貌型別

流速決定河流塑造何種地貌

從表現結果來看,內力作用總是希望地表趨向崎嶇,而外力作用總是希望地表趨向平坦。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等五類。在自然界中,外力的實施者包括流水、風力、冰川、海浪、生物等等,而河流是我們最為常見的流水作用實施者。河流是地表沿著一定的凹槽流動的水流,河流在流動的過程中,會塑造出各種各樣的地貌形態。

河流從上游到下游,隨著流速的變化,塑造出了不同的地貌型別

河流示意圖

從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河流中的流水在流動過程中,隨著流速的變化,有時會表現出侵蝕性,有時會表現出沉積性,從而塑造出不同的地形和地貌。在河流的中上游地區,一般來說大多數河流中上游地區多流經山地和丘陵地區,實際上我們應該理解為在河流落差較大,流速較快的河段,河水通常表現為“侵蝕性”。

河流從上游到下游,隨著流速的變化,塑造出了不同的地貌型別

長江三峽

這個時候河流的下蝕作用往往較強,在流動過程中會使得河床深度不斷加深,逐漸形成兩岸陡峭的“V”型河谷,在我國的河流中,長江、黃河和珠江等主要河流的中上游地區多可見該類河谷。比如長江的三峽地區,就是典型的流水侵蝕河谷,由於地處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交界處,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蘊藏量巨大,是建設水電站的理想地形。

河流從上游到下游,隨著流速的變化,塑造出了不同的地貌型別

長江三峽位置圖

河流在中上游地區由於侵蝕性而攜帶了許多的泥沙,如果河流流速很快,那麼這些泥沙就會一直被攜帶在其中,而當河流流速逐漸減慢,那麼必然是大顆粒的泥沙先沉積下來,而後是中等顆粒的泥沙沉積下來,最後是最細顆粒的泥沙沉積下來,因此河流的沉積作用是有“分選性”的。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由於海拔較低,地勢較為低平,河流流速下降,河流攜帶泥沙沉積,形成許多河流沉積地貌。在地勢平坦的地區,河流的側蝕作用強於下蝕作用,河道通常會變得寬闊,河床呈“U”型,也容易形成“河曲”地貌。

河流從上游到下游,隨著流速的變化,塑造出了不同的地貌型別

長江中下游

最常見的河流沉積地貌就是河流“沖積平原”和“三角洲”,許多著名的大江大河中下游都分佈有廣闊的平原,比如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恆河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亞馬孫平原等等。這些河流的沖積平原,很多都是地勢低平、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區域,成為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理想區域,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區。“三角洲”形成於河流的入海口或入湖口,也是由於泥沙沉積而成,而由於泥沙沉積,在三角洲地區河流往往會形成許多的分叉,形成多條河流入海的情景。

河流從上游到下游,隨著流速的變化,塑造出了不同的地貌型別

太行山東麓沖積扇分佈圖

在河流的某些特殊位置,河流的流水會發生十分顯著的變化,比如太行山東側發育的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流動,其上游在太行山上流動,地勢崎嶇落差大,流水很快,流水錶現為侵蝕性,河水中攜帶許多的泥沙。我們知道,太行山以東是廣闊的華北平原,因此這些河流在往東流動的過程中會突然從山區進入到地勢低平的平原地區,從而使得河流流速迅速下降,所攜帶的泥沙也就會迅速沉積下來,會以河流出山口的位置為中心,形成扇形的堆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沖積扇”地形。

河流從上游到下游,隨著流速的變化,塑造出了不同的地貌型別

沖積扇衛星遙感影像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