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得山西者才可得天下,難道不是得關中才能得天下嗎

山西,是我國的省級行政區。

從大地理上來看,山西省位於中國華北,東與河北為鄰,西與陝西相望,南與河南接壤,北與內蒙古比鄰。

這是今天的山西省的大體位置,但是,單從大地理上來看,你可能想象不到山西省在我國古代的重要軍事地位。

所以,我們要再次透過“小地理”來仔細看一下,這重要的山西。

從小地理來看:高山拱衛,俯視中原

山西是根據【山川形便】劃分的行政區,它的{目}字形版圖自古以來少有變化。

山西的西邊有呂梁山脈,南邊有中條山拱衛,東邊是太行山脈,平地崛起於華北平原盡頭,對河北、河南都有著居高臨下的優勢。太行山主脈被多條河流橫切,形成著名的“太行八陘”和多個險關,自古烽火不斷。

與此同時,山西的西部和南部邊境被黃河包圍,省內有汾河衝擊灌溉,形成了多個富饒的盆地。這些地形特徵使得歷史上的山西政權能夠據險以守,並隨時出兵爭奪天下,形成了退可守,進可攻的優勢地位。

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山西備受我國曆史上那些梟雄霸主的青睞。所以,我們要接著從歷史角度入手,分析山西是何時成為“軍事重鎮”的。

從歷史角度來看:得山西,便可圖天下

首先,便是在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晉國就是以山西為根據地成為一代霸主的,這也與如今山西省簡稱晉有著某種聯絡。

即使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得到了山西的一部分,三個國家也都位列戰國七雄,這便更能體現出山西的地理環境是多麼優越。而且,趙國更是成為秦國統一的關鍵敵人。

從山西出發,三個方向都有容易攻擊的目標。

山西南面,是四戰之地的中原地區。洛陽、開封兩個古都都接近山西,處於它的攻擊範圍。歷史上就有無數佔據山西並攻擊中原的例子,比如北朝的匈奴王劉淵等。

而強大的北魏之所以最終亡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孝文帝放棄平城(今大同),遷都洛陽,失去了對後方的控制,留下六鎮之亂的引子,使得洛陽輕鬆被破。

之後,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朝。其中就含有山西北部的四個州,導致周世宗、宋太祖這些猛人都沒法成功收復,由此可見,山西的軍事地位,是多麼重要!北宋與遼在這個邊境線上長年拉鋸,楊家將抗遼正是鎮守著山西的雁門關,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後來,在金滅北宋的戰役中,金軍就是派一路軍從山西出發,不費多大力氣攻到黃河,與東邊另一路軍匯合,直接拿下北宋首都開封。

山西西面,是古代極為重要的關中平原。對於定都長安的王朝來說,山西則是一條命脈。長安想要爭雄天下,必須同時佔有崤函通道和山西,不然很容易被人捅刀子。春秋時期,秦穆公遠征鄭國,回師途中就被晉國在崤山設下埋伏,搞得全軍覆沒。

反過來,從中原打關中路途艱險,而從山西方向來,卻只需跨過黃河。隋末,李淵在太原起兵,首創了借山西拿下關中,繼而取得天下的案例。正因如此,在古代眾多的王爺封號中,從晉王變成皇帝的最多。司馬昭、楊廣、柴榮、趙匡胤等都曾當過晉王。

長治盆地

山西東面,隔著太行山是一馬平川的河北平原,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後,戰敗的趙國失去了如今的長治盆地。從此首都邯鄲多次被秦軍圍攻。而自從北京成為全國首都後,山西便成為京城的堅強拱衛。山西告急,則北京憂懼。

明朝時,北方遊牧民族就幾次攻下大同,兵臨北京城下。而明朝滅亡,直接原因也是因為李自成攻佔了山西,致使北京陷落。由此可見,山西作為華北的制高點,壓制河北、中原、關中三大地緣板塊。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代就沒有建都於山西的統一王朝呢?

原因就在於:山西的北面,沒有遮擋!沒有遮擋!沒有遮擋!

明初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蒙古瓦剌部就是從山西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要不是于謙力挽狂瀾,明朝可就變成另一個北宋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