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地而棲"是保護江豚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人民日報記者 範昊天

清風徐來,水光粼粼,不時可見幾頭江豚探出水面。長江湖北石首段北岸,月牙形的天鵝洲長江故道內,逾百頭長江江豚在此棲息、繁衍。

江豚是長江水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曾廣泛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幹流以及與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過去受人類活動影響,種群數量持續下降。

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逐步探索了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繁育三大江豚保護策略。其中,遷地保護,即選擇一些生態環境與長江相似的水域建立遷地保護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我國已建立5個遷地保護地,遷地群體總量超過150頭。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 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天鵝洲保護區)位於荊州石首市,是我國首個長江豚類遷地保護區,轄89公里長江石首江段和21公里天鵝洲原長江水道,總面積217。7平方公里。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江江豚保護措施、機制不斷完善。農業農村部2018年7月釋出的科學考察情況顯示,長江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極度瀕危狀況雖仍未改變,但種群數量大幅下降趨勢得到遏制。

截至今年4月,天鵝洲長江故道江豚種群數量從最初的5頭增至101頭。近年來,天鵝洲保護區還向湖北洪湖老灣故道、安徽安慶西江等江豚遷地保護區和保護場所輸出江豚24頭。

日前,記者走進天鵝洲保護區,尋訪長江江豚遷地保護之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