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今年的天氣異於往常,北方多雨,有的地方雨頻似江南。河南和山西更是暴雨成災,令全國人民為之揪心。

災情除了給當地人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損害,也給那些價值無法估量的文物帶來威脅。眾所周知,河南和山西的文物資源極為豐富,其中山西擁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452處,位列全國第一,河南擁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357處。而在這次災情中,包括平遙古城牆在內的一些古建築就受到影響。

筆者前往河南鞏義,探訪早已埋葬在歷史長河中的宋陵。此次暴雨災情中,鞏義遭遇的洪災較為嚴重,宋陵陵墓本體完好,但陵上覆土有部分被沖掉,部分陵臺、鵲臺、乳臺等土遺址遭受不同程度損害。歷經千年風雨的石像生平安無損,但個別石像生附近地面出現塌陷,存在安全隱患。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宋陵走獅

早被盜掘的宋陵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這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詩句,抒發了一代豪傑對國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復中原的強烈願望。歷史上本沒有北宋與南宋之分,只是後人為了區別,把宋王朝分為了北宋和南宋。當金人的鐵蹄踏上汴京的城頭,徽宗、欽宗連同后妃、百官以及無數的珍寶字畫被掠奪。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也就是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一帶)被擁戴為帝,之後在不斷的逃亡中定都杭州(當時叫臨安)。這是北宋過渡到南宋的歷史,從此南宋懷著收復河山的願望,在安定的南方遙望中原。

公元960年,後周恭帝年幼且政局不穩,趙匡胤假借抗敵為名率大軍出城,行軍至陳橋驛時,趙匡胤煽動士兵發起兵變,史稱“陳橋兵變”。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改國號為“宋”,“黃袍加身”建立了宋王朝,定都開封,史稱“北宋”。北宋王朝的主宰者們,在中國歷史的政治舞臺上領盡了一代風騷之後,正如趙匡胤所言“修短有定期,生死有冥數”,在週而復始的歲月大迴圈中,最終走向了自己的歸宿。

在北宋時期,宋王朝“重文抑武”造就了那個時期文學、文化與科學的空前繁榮,湧現出了蘇軾、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沈括等一大批文化與科學名人。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項都出自北宋。特別是三蘇把宋詞推向了巔峰,使得《岳陽樓記》成了千古絕唱,《清明上河圖》令國人驕傲,五大名瓷讓世界豔慕,“交子”開了紙幣交換先河。於是那說不盡的北宋文明在啟迪著後人,在促進社會進步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宋陵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文化藝術、建築風格和民俗風情,彷彿是大宋王朝留下的背影。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油菜花海中的永厚陵石獅

北宋持續了167年,如今1000多年過去了,北宋都城開封的大部分建築,在歷經千年滄桑、飽經戰亂和黃河多次氾濫後,早已不復存在或深埋於地下。歷代帝王去世後,都是有皇陵的,北宋也不例外。北宋共有九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死於五國城外,其餘七個皇帝以及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都葬在河南鞏義。後來金世宗下令將宋欽宗安葬在河南鞏義宋陵陵區的鞏洛之源,南宋為欽宗發喪,上廟號和諡號,並且給陵寢上陵號為永獻陵。至於宋徽宗,則是死於金國後,金人在紹興議和後將宋徽宗的靈柩送回南宋,宋高宗將之安葬在紹興的南宋六陵。如此算來,鞏義埋葬了北宋8位皇帝,再加上皇帝的后妃和宗室親王、王孫,還有寇準、楊六郎、趙普等功臣名將也葬於帝陵旁,這裡便集中了北宋王朝皇室親貴的陵墓近千座,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皇陵區。

宋陵集中在鞏義市西村鎮、芝田鎮、回郭鎮一帶,各皇帝陵墓的建制基本相同,原貌都包括陵臺,陵臺四周有神牆,四角有角樓,神牆四面設四座神門,東、西、北神門外各有一對石獅,南門外有神道,神道兩側排列石翁仲、石獸、石柱等。但是,宋朝南遷後,金朝及其扶植的偽齊政權對宋陵進行盜掘,所有陵上建築被破壞殆盡,陵內珍寶被洗劫一空。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宋陵護陵大將軍

與明十三陵的紅牆黃瓦、簷牙高啄、金碧輝煌相比,宋陵卻已很少有人提及,這當然與後世保護差及盜掘嚴重有關。滿清入關時,打著為明王朝報仇的旗號,以突顯其“師出有名”和繼承明朝統治的正統性。滿清一方面把明皇后裔趕盡殺絕,另一方面卻對明十三陵加以保護和修繕,遇到大的節日,清朝皇帝還偶爾去祭拜一下。而宋陵就沒這待遇了,經歷了金朝和後來的元朝,宋陵已全無皇家陵墓之氣象。

目前的宋陵除市區的永昭陵和蔡莊的永定陵已開發成景區外,其餘六陵均處於田野之中。千年來的朝代更替與日升月落,暴露在田野中的陵寢真實地見證著這一切,他們早已與鞏義這片土地和百姓民生融為一起。春起時的希望,盛夏時的繁榮,深秋後的凋落,寒冬時的枯黃,在時間的洗禮下季節交替,大片麥田掩映著曾經莊嚴肅穆的神道,只有默默屹立於此的石像生和樹木,還在守望著江山易改的故事。

趙匡胤一箭定陵址

史書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在一次祭奠先祖時途經鞏義,他看到遠處的不老青山與近處的悠悠流水,頓時引發了今昔之思,不禁一陣唏噓感慨。於是,趙匡胤抽出一支響箭,搭上弓向著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飛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趙匡胤長嘆一聲,對隨從大臣說道:“人生如白駒過隙,終須有歸宿之地。你們記住,今日箭落處,就是我百年後長眠之所。”說完,取出兒時心愛的玩具石馬,命人埋在箭落處為記,又親自擬了名稱,是為永昌陵。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永昌陵

就是這一支箭,讓幾乎整個北宋皇室皆長眠於此。如今永昌陵上已是荒草悽悽。北宋時期繼承了漢唐之制——以方為貴,陵臺皆為三重式方形覆鬥狀,下部兩層周邊砌磚,頂部夯土,陵臺外皆粉以紅灰。從風水來看,真的是趙匡胤的射箭選址嗎?北宋帝陵南有嵩山,北有黃河洛水,如此厚重的山水環繞,可見這個區域本就是風水寶地。而南宋九帝除最後三帝葬於浙江紹興五雲門寶山外,其他六陵呈十字形排列,沒有神道石刻,可見趙氏皇族一直想歸葬鞏義,但天不遂人願。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五代時的一位高階將領,死後原葬於開封東南隅。建隆元年,也就是趙匡胤剛剛建立宋朝那年,當了皇帝的趙匡胤把親爹追諡為武昭皇帝,廟號“宋宣宗”,並風風光光地在鞏義為其父母修陵。史載公元963年,趙匡胤將其父母陵遷葬於鞏縣西南40裡的鄧封村,稱永安陵。1000多年的滄桑鉅變,如今表面看上去,永安陵除了陵冢,早已沒有地表建築,然而卻有一個大多數人容易忽略掉的石柱依舊佇立在神道上,經歷了千年的風雨,仍孤寂地守護著陵寢。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永安陵石柱

永安陵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開了宋朝帝陵的先河,之後北宋期間真正當過皇帝的趙氏後輩,基本上都圍繞永安陵建造陵寢。

鞏義境內宋陵比較集中,不像漢唐兩代帝陵範圍那般廣大,這一點與南朝齊梁帝陵都集中在丹陽境內有點相同。不同的是漢唐帝陵都是皇帝生前開始營造,而宋陵大多是在皇帝死後幾個月內建完。

歲月將石刻陷入泥土,卻未阻止其守候千年。走進宋陵去解讀,後人彷彿看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血脈的相承,北宋皇陵無不附葬著所有皇后以及上千座皇室宗親及當代名臣勳將。陵墓佔地面積之大是當今世上絕無僅有的,陵園佈局、建築風格不同於歷史上其他它朝代的陵墓,也是中國古代寢陵建築史上的一個孤例。宋陵採用附葬制,后妃均埋在皇帝陵外,同塋不同穴,依次序埋在皇帝陵西北角,建制與帝陵一樣,只是規模較小,意為一代皇后母儀天下,故單立陵以示威嚴。

宋陵的石刻雕藝精美

趙匡胤的永昌陵是一個藏有無數秘密的考古現場。永昌陵位於鞏義市西村鎮陵窪,地勢南高北低,三面環山。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永昌陵考古現場

永昌陵開創了大宋皇陵之典範,承唐制並另有創新,其神道石刻更是古代雕刻史的傑作。永昌陵是地面遺蹟儲存較好的一座宋代帝陵,由上宮、下宮、孝章宋皇后陵、章懷潘皇后陵以及兩個陪葬墓組成。永昌陵陵區範圍原佔地約4000畝,現存永昌陵陵臺封土呈覆鬥形,底邊東西寬60米,南北長62米,殘高21米。陵園的原有建築,現僅有夯土保留。陵墓神道前,對稱列置各種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是華表、石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各1對,石馬及控馬官、石虎、石羊各2對,“藩使”3對,文、武臣4對。陵園四門外有石獅,南門石獅北有武士,南神門內、陵臺前有宮人各1對。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石象

據《宋史》記載,大宋帝后陵臺呈三層覆鬥狀。靈臺封土下二十幾米深處建有“皇堂”,即地宮,用青磚或青石砌築,地宮周邊磚石雕刻帝后生前居住宮殿形態,地宮頂部繪有天象圖。地宮居中是皇帝棺木藏放的地方。隨葬的物品有玉圭、佩劍、冕、翠衣及種種明器。

麥田中,永昌陵的石像生排成一排。近處是為皇帝御馬的控馬官,漸遠處是異域而來的石像與馴象人。在廣闊的田地上,神道上的石人孤獨地站立在那裡,不遠處有高大宏偉的夯土遺蹟作為他們的背景,它們就像腳下的田野,蒼涼而悠遠。一個個面目安寧的石人,近距離地面對著後人,身旁是一隻溫順的石象,這樣子把大象與馴象人放在皇帝陵前,是出於以求江山穩固和永珍更新之意。從趙匡胤開始的北宋七帝神道石刻,都是一排排在空曠遠闊的背景下,安詳靜穆,似乎不知時間為何物。

跟時間粘連在一起無法剝離的,還有神道上一位位頂冠著袍的石人,腰下已埋著半截黃土,面上還是低眉恭敬的表情,雙手奉於身前,他們雕刻的初衷應是要穿越這漫漫黃土,施禮向君王。

還有面目猙獰的石獸、威武的石獅,它們或是揚頭掙扎於黃土之中,或是揚威挺立於大道之上。一排排石像聚集在這片田野,似乎用無聲的肢體語言表達著他們的初衷,但誰又能逆著時間找回去,找到他們守護的最鮮美、最熱鬧的那個年代呢?

瑞獸是宋陵獨有,在風格上,宋陵的瑞獸繼承了唐陵的鴕鳥浮雕而加以豐富發展,馬面、龍身、鷹爪、鳳尾,背景襯以山嶽,小獸出沒其間與之呼應。宋陵石刻中最獨特的,莫過於每個皇陵的瑞獸,他們英姿颯爽,盡展動態之美。當浮雕姿態多變,疏密交錯時,打破碑形外框的平直,則更附有動感。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宋陵瑞獸

藩使也叫“進寶官”,他們雙手捧著珠寶、犀牛角、珊瑚之類的寶物,作進貢的姿態,象徵宋王朝對外友好的歷史背景,顯示了宋王朝的強大國威。宋陵石像除了瑞獸是其獨有,還需關注“客使”這種形象的石人,每個陵寢神道都有客使,反映了宋代對外貿易的發達,既有波斯人的造型,也有東南亞人的造型,宋時西域都被西夏、吐蕃與大理佔據,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也是皇族獲得奢侈品的重要渠道。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永裕陵藩使

各個皇陵均有特點

永熙陵的主人是北宋第二位皇帝趙光義,其陵寢距離趙匡胤的永昌陵不遠,這是宋陵中現存面積最大的一座帝陵。永熙陵的石羊較為有名,鞏義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概括了北宋陵寢石刻的精品特色。所謂東陵獅子西陵象,滹沱陵上好石羊。這裡所說的滹沱陵,就是永熙陵。永熙陵的石羊,在中國陵寢雕塑中對羊的形象刻畫得最為飽滿、傳神。石羊體型高大,表情豐富而自然,或昂首向天,或低頭不語,姿態多變,雕刻得栩栩如生。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永熙陵的石羊

宋真宗趙恆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他即位之初勤政治國,體恤民情,但其性格懦弱,公元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國境地,趙恆第一反應是南逃,在宰相寇準等人的力勸下,才至澶州督戰,並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趙恆去世後,葬於永定陵。永定陵的石像還屬於宋朝早期,那時候北宋正處於上升期,石像也體態豐腴,與鞏義其他北宋帝陵規制相同,神道包括望柱、石馬、客使、文臣、武將等,其陵區是北宋帝陵中唯一收費的景區,兩位皇后陵在真宗陵後並排安放。值得稱道的是劉皇后,劉娥出身卑微卻一生傳奇,在趙恆未登基時深得趙恆喜愛,趙恆繼位後本想立劉娥為皇后,但遭到大臣們反對。真宗去世後,年僅十三歲的宋仁宗繼位,劉娥垂簾聽政十一年,她掌握著軍政大權,直到去世後宋仁宗才得以親政,劉娥去世後,仁宗才知道自己的身世,這才追封並改葬自己的生母,這段歷史被後世演化成家喻戶曉的“狸貓換太子”故事。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劉皇后陵石像

一部以北宋為朝代背景的《清平樂》,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仁宗時代經濟繁榮、名士輩出的盛世。國有城兮,城四方;城有君兮,仁以長。宋仁宗趙禎,他是北宋第四位皇帝,也是北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宋仁宗是好多詩詞中的佈景——從《包青天》、《七俠五義》到無數背誦默寫過的宋詞古文,其庸庸碌碌的一生看似不起眼,甚至他治下的任意臣子都比他有名,這樣一個看似老好人的背後,不可否認的是一個好時代。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現在仁宗一朝;世界第一張紙幣誕生在仁宗一朝;四大發明有三項或出現或開始應用於仁宗一朝……人文、金融、科技,這三項現代人最重視的軟實力,竟然如此鍾情於仁宗一朝,那些光耀千秋的巨擘,全然彙集於他在位的42年裡,使那個看起來缺乏大事件的時期,竟是那麼的令人嚮往!

仁宗生前的“仁”無意中護佑了他死後的安寧。當金兵佔領中原,大肆盜掘宋陵時,其他各陵均遭到了滅頂之災,唯獨仁宗的昭寢之陵區、曹後陵及下宮至今完整。如今仁宗帝陵已被整修,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地方,白天周邊車水馬龍,夜晚市民乘涼娛樂,只有到了深夜,昭陵才會結束喧鬧的一天。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宋仁宗之永昭陵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永昭陵石刻

趙曙是北宋第五位皇帝,只當了4年皇帝,36歲病逝,其陵寢是北宋皇陵中很不起眼的一座,其陵冢有塌陷,遍佈盜洞,明顯是盜墓後留下的痕跡。南宋史料中曾經提到過南宋使臣出使金朝,路過永厚陵的場景,明確提到了永厚陵的下宮曾遭火焚,當時距離北宋滅亡不過十餘年光景。永厚陵卻是史料中關於宋代帝王葬禮記錄最詳盡的一座,北宋有個官員叫李攸,他對永厚陵的地宮及陪葬品有過非常詳細的描述,比如他提到了永厚陵是上下兩層的石地宮,埋葬了各種冥器以及英宗生前喜愛的一些古玩書籍。李攸將永厚陵大量的細節寫進了自己的筆記《宋朝事實》中,成為了後世研究北宋中後期史實的重要資料,也給盜墓者提供了第一手詳盡資料。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永厚陵石刻

永裕陵的主人是神宗趙頊,在位18年,他是北宋第六位皇帝,也是王安石變法的總設計師。永裕陵的石像一直備受褒獎,故也是被盜嚴重的一座陵園,許多石像都沒了腦袋。宋代晚期,石像已經沒有了早期的大氣磅礴,轉為更加纖巧內斂,比如永裕陵石像,象鼻比前期陵寢石刻象鼻討巧許多,象鞍的花紋也不同。到了北宋後期,石人身材也越來越纖細,更顯文弱書生的氣質,有人說這是宋朝走下坡的跡象,我認為可能是文人治國,書生習氣已根深蒂固的表現。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永裕陵纖瘦的石人是否是北宋崇文抑武的寫照?

一代王朝泯于田間

永泰陵的主人是哲宗趙熙,趙熙一朝,新舊兩黨的隔閡已深,無法化解。趙熙傳位給宋徽宗趙佶,趙佶醉心於收集天下奇石,“花石綱”導致農民起義。

選擇在永泰陵看黃昏夕陽,便是真真切切地看了一場北宋的落幕,夕陽落在了田野後山的那一邊,在最後一抹餘暉的映照下,炊煙裊裊升起。褪去繁華的外衣後,我們驀然看到的,是一個漸行漸遠王朝的背影與落幕。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永泰陵石人與勞作中的農民

從石刻特點上來講,永泰陵已是鞏義宋陵中正式完工的最後一陵,在陵寢建制與石刻造型均已成熟的情況下,工匠將精力聚焦在編織更為繁複的花紋之上,這也使永泰陵的石象和上馬石被稱為宋陵石雕細節中的精品。

鞏義田野之中的石像生,留下北宋王朝最後的背影

永泰陵上馬石

漢唐的武功與文化聞名於世,宋朝則以經濟和文化著稱。北宋的國土面積不算大,軍事力量也不強大,在對外戰爭中也屢屢處於劣勢,若說中國古代國力的巔峰期,肯定非唐朝莫屬;但說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巔峰期,則非北宋莫屬。

北宋用極少的國土創造了中國古代經濟奇蹟,重視商業發展,重視海外貿易。宋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極其繁榮,國土面積雖然小,但財政收入卻遠遠超過了唐朝。宋朝政府雖然積貧積弱,但是宋朝老百姓卻富有,真正做到了藏富於民。在文學作品中也能體現宋朝的繁榮,武大郎應該是北宋最底層的市民,他賴以生活的事業只有賣燒餅,但僅靠賣燒餅就能在縣城擁有一套沿街門面房,養了一個全職太太和一個丫鬟,由此便可以看出宋朝的經濟繁榮。

鞏義皇陵的絕好風水沒有護佑住大宋的千秋帝業,有生就有滅,千秋萬代只能存在於理想境界裡。正如千年後眼前的這些石刻,它們站在歷史的長河裡,經歷過無數風雨,見證過王朝的興衰和更迭,也經受過各種各樣的榮辱。這些屹立千年的石像不僅見證了時光變遷、王朝興衰,更銘記了太多最普通的勞動者與戰火之中的無數生靈,不管這個朝代以怎樣的方式結束,它留給後人的藝術價值總是以最柔軟的心思讓我們回想遙望。

從北宋東京城到南宋臨安府,我看到了百姓簇擁著精忠報國的漢子,在血淚怒罵中收拾河山。還有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哀嘆、零丁洋裡文天祥的嘆零丁……,讓宋朝的主題歌,始終在天地間馳騁迴旋。或許也曾經想活在戰馬嘶騰,殺聲喧囂的古代,那是一種時刻不能抹去的情懷,像每天升騰的雲靄,在冷靜中透著霞光異彩。

萬家煙火,雕刻了北宋的一瞬,那些曾經的榮耀和輝煌都成了歷史,雲煙中閃著宋人的眼睛,多少悲淚歡歌,多少驚濤駭浪的往事,就這樣隨著雲煙一聚而散,永不浮現。卻有北宋皇陵的背影,守候著千年前的印記,年年風花雪月冬夏寒暑。

(本文圖片為蓮蓮攝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