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梧桐 拯救"極小種群"彰顯中國生態智慧

雲南梧桐 拯救"極小種群"彰顯中國生態智慧

科學家在雲南省元謀縣開展雲南梧桐就地保護。

雲南梧桐 拯救"極小種群"彰顯中國生態智慧

除雲南梧桐外,滇桐也屬於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滇桐高大、美觀,易在當地存活,很適合做風景樹。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江東鄉,研究團隊將滇桐苗木分給有保護積極性的當地農戶。農戶可自由選擇種植於自家屋旁或林地周圍的小生境中。

雲南梧桐 拯救"極小種群"彰顯中國生態智慧

雲南梧桐 拯救"極小種群"彰顯中國生態智慧

雲南梧桐是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一種。這株雲南梧桐(位於圖中部,水畔)已有二三十年樹齡,被發現時正值4月花季,在被稱為“乾熱河谷”的金沙江岸坡上毫不顯眼。當地複雜多樣的植物生境使得生態保護和修復十分艱難。

雲南梧桐 拯救"極小種群"彰顯中國生態智慧

伯樂樹是“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中的一員,分佈於雲南新平哀牢山山地中。

圖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隊員正在測量伯樂樹。

雲南梧桐 拯救"極小種群"彰顯中國生態智慧

現在,許多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都生長在當地的自然保護區和植物園中。圖為頗具規模的昆明植物園中的極小物種園區。

雲南梧桐 拯救"極小種群"彰顯中國生態智慧

鏈 接

大樹杜鵑屬於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一株大樹杜鵑都有屬於自己的編號。COP15大會期間,當地特別釋出了大樹杜鵑手繪海報。

圖源:“騰衝文旅”微信公眾號

在20世紀的最後幾年裡,雲南梧桐已被宣佈在野生狀態下滅絕。2017年始,科學家在雲南陸續發現了野生雲南梧桐。

一般來講,列入“珍稀瀕危”和“國家重點保護”的物種,才會得到重點關注。但是,中國科學家創造了新的方法,在十餘年間極力拯救“極小種群”——這裡引種一點,那裡再種幾片,“不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以維持種群存活繁衍。

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上,中國科學家的“極小種群”實踐,提供了一種有效、可行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未來方式。

不再列為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後,雲南梧桐被列入“極小種群”。

雲南梧桐葉片寬大、背面密被毛,開的花兒會從黃色變成紫紅色,曾廣泛分佈於中國西南部,為我國特有樹種。

20世紀80年代以前,當地供銷社集中收購用雲南梧桐樹皮搓制的麻繩,雲南梧桐數量急劇減少。此後,其種群數量、規模大幅萎縮並呈片段化分佈。1998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列為已經野外滅絕的3種中國特有植物之一。

野生物種若已不存,就失去了特殊保護的必要。1999年我國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就沒有列入雲南梧桐。2004年,四川省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殘存的200株雲南梧桐,但此後再無發現報道。

2017年7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衛邦研究團隊來到雲南省麗江市大東鄉開展野外調查研究。副研究員楊靜等人發現了被認為在雲南已經“野外滅絕”近20年的雲南梧桐。隨後在元謀縣江邊鄉開展調查時,他們再次在一個小山崖的巖縫中發現了10餘株雲南梧桐。

“雲南梧桐是群落中的優勢和建群樹種,當地小動物會採食它的種子,所以它是生態鏈裡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生態恢復價值。”楊靜對本報記者說。不過,被發現的雲南梧桐基本都位於金沙江干熱河谷兩側的砂石陡坡上,生境惡劣,保護形勢極其嚴峻。

雲南梧桐隨後發生的故事,開始與“極小種群”緊緊聯絡在一起。

“2020年開始,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阿拉善西南專案中心)資助我們發起了雲南梧桐搶救性保護工作。”楊靜介紹。在昆明植物園及元謀縣當地,研究團隊對雲南梧桐分別進行了就地保護及遷地保護。“我們還與雲南省農科院熱區生態農業研究所合作,繁殖了2000株幼苗。”楊靜說。

為了進一步保護該物種,雲南梧桐被列入今年4月頒佈的《雲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名錄(2021版)》(徵求意見稿)中。在今年9月釋出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雲南梧桐也被納入其中。這是時隔22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再次更新發布。

“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之外,單列“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雲南梧桐面臨的境遇很有代表性。這些在自然界裡分佈地域狹窄、受外界因素脅迫干擾、種群及個體數量都極少、已低於最小可存活種群而隨時瀕臨滅絕的野生植物種類,都有另一個名字:“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早在2005年,雲南省就提出要進行極小種群的保護。

雲南生物資源豐富,也是野生物種受威脅嚴重的地區。為了拯救這些瀕臨滅絕的野生物種,雲南省於2005年編制了《雲南省特有野生動植物極小種群保護工程專案建議書》。2010年3月,《雲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2010—2020年)》出臺,將62種植物、50種動物列為極小種群物種。同年8月,原國家林業局組織編制的《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實施方案(2011—2015)》初稿中,首次使用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概念,隨後又委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衛邦研究員對其進行科學定義。

2012年3月,《全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程規劃(2011—2015)》正式下發,提出了我國120個需要優先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2013年,這一概念的科學定義正式發表。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概念推出伊始,並非沒有質疑和爭論。“國家林草局珍稀瀕特森林植物保護和繁育、雲南省森林植物培育與開發利用”聯合重點實驗室主任楊文忠回憶,當時有觀點認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就是珍稀瀕危植物或者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只是為設立新的保護工程或專案而提出的重複概念。也有觀點認為,生物物種消失是自然規律,一個僅有幾株的植物是否值得保護還有待考量。

在野生植物保護方面,我國已有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亦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為何還提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

“不能只關注物種的總量,因為‘種群’才是物種在地球上存續的基本形式。”楊文忠對本報記者說。“在提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之前,我們只是定性地描述保護植物的瀕危或保護等級, 均無量化評定指標。‘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帶來了更加科學的界定,對植株數量和分佈點數量都有明確標準。”

“比如某個物種由於環境變化、人類破壞,本身繁殖能力就受到影響,如果又只分布在某個特定區域或一兩個分佈點,那麼一場傳染病、一場山火,甚至是一次大規模滑坡,這個物種就沒了。有的物種甚至還沒等我們發現就消失了。這些就是我們認為應該拯救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楊靜說。

中國科學家的方法是:採用多種保護方式,“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在楊文忠看來,提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概念也能更好指導實踐。“我國珍稀瀕危植物、重點保護植物有好幾百種,導致保護部門只能在面上進行宏觀管理。可先保護誰?後保護誰?優先保護種類不明確是導致野生植物保護難以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按一定規則確定亟待保護的優先物件,實施針對物種的保護行動。”楊文忠認為,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概念及其拯救保護工程實質是對種群數量、規模、結構和動態等的調節與管理。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概念不是評判這個物種有多瀕危,它是一個持續的動態保護行動,每一個物種背後都有一個保護計劃。”楊靜介紹,目前,對於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主要有就地保護、近地保護、遷地保護、迴歸自然與種群重建等措施。

2021年9月1日,在元謀縣江邊鄉沙溝箐村雲南梧桐的野外種群處,建立了雲南省第一個雲南梧桐就地保護點。同時,他們還向村民和護林員贈送人工繁育的雲南梧桐幼苗,由村民和護林員自行栽培和管護。這既增加了當地居民對本地瀕危物種的認知,也激發了大家對保護本土物種的積極性。

“農戶在自家門口闢出一塊空地,種上幾株極小種群植物,其實就是一種保護。因為農戶的栽種讓這個物種多了一個種群,從而多了一分生存下去的機率。”楊文忠說。

也就是說,極小種群的方法是:採用多種保護方式,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極小種群方法擴充套件到更多的物種實踐。事實證明既保護了種群,又在帶動當地發展。

如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已初步建立了“種質採集—種質儲存—人工繁殖—遷地保護種群的構建—野外種群及生境恢復”的技術體系。透過遷地保護、種質儲存等工作,不少極小種群植物都有了“備份”。

不過,要想知道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保護工作是否有效,還是得迴歸自然。

從2014年起,楊靜開始做滇桐的搶救保護,至今一直在持續調查它的分佈。滇桐是一種活化石植物,見證了地球緩慢的進化過程。現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它高大挺拔,一般生活在海拔較高的茂密森林中。最為動人的是其花朵,狀似粉色五角星。

“我們採集種子,先後繁殖了1700株苗。一些留在昆明植物園做了遷地保護,現在遷地保護的苗已經開花結果,算是比較成功。”除了遷地保護,2015年,楊靜和團隊還在馬關古林箐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基地開展近地保護,栽培了210株滇桐幼苗。

然而,到迴歸自然這一步,大家犯了難。

“滇桐的一個保護難點是,它的很多分佈不在自然保護區內。它們的生境大多被人類的房屋、田地、經濟林地佔據,所以難以找到地方做迴歸自然。”楊靜介紹,滇桐分佈較多的德宏州江東鄉與當地多個自然村重合,成株下的土地均已成為人居區或已栽培經濟作物,無法自然更新,也難以建設有效的保護小區。這個種群所在的地塊、林地,權屬均為私人所有,不適宜劃出單獨的地塊開展引種迴歸。

針對這種情況,專家想出了新辦法。“2016年,我們在江東鄉用本地種群的種子繁殖了約150株滇桐幼苗,並在2017年由德宏州林業局中心苗圃和江東鄉林業站配合,將這批滇桐苗木分發至各自然村的護林員手中,由他們分發至有保護積極性的當地農戶手中。農戶可自由選擇種植於自家屋旁或林地周圍的小生境中作為風景樹。”楊靜說。

這一舉措開創了一個特殊引種迴歸模式。在人類干擾較大的鄉村,透過老百姓自發的保護願望,成功實現了迴歸自然的保護方式,增加了這個種群的個體數量和分佈面積,迴歸的幼苗因為有人工管護,成活機率更高。與此同時,由於農戶保護積極性高,對本地滇桐也形成了很好的保護氛圍。

2018年到2020年,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調查到的滇桐數量約為200多株。“所以滇桐的就地保護不錯。可以說滇桐已免於滅絕風險了。它已不列在今年4月雲南省釋出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名錄初稿裡了。”楊靜說。

不過,由於不少木本類植物的成年期很長,要想知道是否能夠實現自然繁殖,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從提出概念到形成規模,中國科學家透過保護成果,與世界各地共享生態智慧。

自2012年國家頒佈第一批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名錄後,24個省份均釋出了各自的拯救和保護其所轄區域內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實施計劃。在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數量較多的省份,如雲南、廣東、廣西、海南、湖南、四川和浙江,均釋出了省級名錄和保護行動指南。

雲南是最早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的省份,在2010年形成了第一批極小種群保護名錄,也獲得了一批保護成功案例。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教授、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楊宇明介紹:目前,雲南20餘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透過就地、遷地和迴歸等搶救性保護措施得到了有效保護,脫離滅絕威脅,達到了拯救目標。比如,在野外本已滅絕的富民枳,在原分佈地得到有效迴歸重建;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漾濞槭、滇桐、雲南金錢槭、顯脈木蘭、萼翅藤等15種遷地保護的植株已正常開花結實。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概念也受到越來越多海外學者的關注。

來自墨西哥和義大利的生物學家在對本國瀕危物種的研究論文中接受和引用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概念,並用於其本土植物的研究和保護中。他們高度讚揚了這個概念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價值,認為對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採取就地和遷地等保護方法相結合的綜合保護措施是一個地區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基礎。

連結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PSESP)是指分佈地域狹窄或呈間斷分佈,長期受到自身因素限制和外界因素干擾,呈現出種群退化和數量持續減少,種群及個體數量都極少,已經低於穩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種群而隨時瀕臨滅絕的野生植物。低於穩定存活界限閾值,種群會逐漸趨於滅絕。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有許多都是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比如華蓋木、大樹杜鵑、巧家五針松等。但也有部分野生植物後續才於2021年被納入《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比如雲南梧桐、漾濞槭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