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近日,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中池鎮“鐵哥”陳柳先生進行防汛巡查時,在迎池河岸邊的筷子鋪水電站附近道旁,發現多處漢代子午古棧道遺蹟。在池河岸邊懸崖陡壁上許多石洞,還有木樁打進洞的遺蹟出現。多年來,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確實存在有子午古道遺蹟,但多年來輾轉時有時現,這次因為“8·22”石泉出現罕見暴雨洪災,筷子鋪這一地段因遭遇水災,雨水沖刷使這些古棧道遺蹟再一次重見天日,同時也印證了諸多史志中所載在陝南石泉縣境內有“子午古道筷子鋪遺址遺蹟”的這一史實的存在。另據石泉縣文管部門反饋的資訊表明:“

子午古道筷子鋪這些遺蹟早在198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被登記,此後在2008年再次普查時沒有找到遺蹟便作為“消失”予以登記了,而在2013年子午道專項調查時又被發現,當時就發現有兩個棧樁,還有石碥道遺蹟。”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古棧道遺蹟“驚現”陝南石泉縣中池鎮筷子鋪 懸空鑿壁,奇蹟之作重見天日

子午道是一條最古老、最有名的道路。古人以子為北,以午為南,故曰子午道。子午道全長421公里,途經長安、寧陝、石泉入漢中。這條古棧道,是先民們在懸崖陡壁上開鑿出來的道路。棧道是在峭壁上鑿一個洞,在把木樁(或石樁)打進洞,然後在樁上鋪上木頭(或石條),成為人們行走的路。據文物普查考證,子午道基本呈南北走向,北口自長安子午鎮入子午谷,進穀道,向西南越山入灃峪谷。沿灃峪河向南,經喂子坪、黑溝口、紅巖子、千佛崖、雞窩子越秦嶺主脈,經甘溝口與寧陝子午道連通。寧陝境內的子午道老路基本沿洵河和池河分佈,向南經廣貨街、江口、沙坪、月河坪、鼓山墩、太山廟、龍王、鐵爐壩,在經石泉的雲川、後池、清石、中池、前池至池河鎮馬池街折向西北,進入漢江谷地。早在三千年前,當時的庸國,就是透過子午道於商周王朝保持著密切的聯絡。約在公元前1027年,庸國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後來師俗、史密又根據周天子的命令或委託,聯合南夷率師伐齊,並取得戰爭勝利,當時兩國的信使和官員,經常來往於子午道上。

據瞭解,陝南石泉池河、中池、迎豐地段是溝通秦嶺南北的交通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子午道南段驛站遺址(包括譚家灣遺址,郭家壩遺址,萬家堡遺址)是陝西省政府確立古子午道歷史重要保護區。子午道縱貫石泉縣境,通衢川陝,襟帶楚豫,自古以來車馬商旅不絕,在漫長的歲月中使境內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留下不少的遺蹟遺址。三國時魏將鍾會兵出子午一舉天蜀和盛唐時為楊貴妃飛騎千里送荔枝的古棧道遺蹟猶在;清時構築的老城城垣仍存;儲存完整的古建築群城隍廟依然氣勢恢弘;在池河岸邊的懸崖峭壁上巧奪天工的古石橋雖歷滄桑而堅固如初;掩映於現代建築中的明清民居獨具特色。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先民們的勞動創造和智慧的結晶。

據《史記》(漢高祖本紀),秦末漢初,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立劉邦為漢王。“漢王之國,項王使率三萬人從,楚與諸候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據考,“杜南”即長安縣南,“蝕中”即子午道。當時,劉邦是從漢魏舊道,即東子午道入漢中,幾萬人(包括車馬)行進在子午道上,那場面是極其壯觀的,也可想到當時的子午道已非羊腸小道。到了西漢末,據《漢書?王莽傳》,“元始五年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說明當時王莽還曾修築過一次,自杜陵縣直絕南山(今秦嶺)至漢中。

三國時,子午道成為魏蜀交爭的要道。太和四年七月,魏大司馬曹真率大軍從子午道進攻漢中,因大雨三十日不止,各處山洪暴發,道路阻絕未果。太和七年(227)三月,諸葛亮向劉禪 上書師表,決心北攻曹魏,臣相司馬魏延建議親率精兵出子午道直搗長安,與諸葛亮率主力出斜谷(眉縣西南)相配合,奪取關中,諸葛亮未採納他的意見。魏景四年(263),大舉攻蜀時,鎮西將軍鍾會率十二萬大軍,分從斜峪、駱峪、子午道直襲漢中,於徵西將軍鄧艾配合,一舉奪取成都,迫降劉禪。後來東晉五年(349),“桓溫伐秦,命司馬勳出子午道”,十年兩次北伐,梁州刺史司馬勳(戌西城,今安康),曾率軍出子午道以策應對關中的進攻。

到了南北朝時,子午道又成為梁魏爭戰的要衝。梁將軍王神念認為舊道緣山避水,橋樑百數多有損壞,乃別開新道,略向西移,基本上沿現在的西萬公路透過。梁大寶三年(552)正月,西魏臣相宇文泰乘候景亂梁,派大將軍王雄率軍出子午道,奪取梁的上津(湖北旬陽鄖西縣西)、魏興(今安康),東梁州(今安康)刺史李延哲兵敗投降。

唐代,子午道仍然是一條重要的南北通道。由於山高谷隘,地勢險要,為確保長安都城的安全,子午道沿途設關建卡,自長安以南依次設有石羊關、夾嶺關、高關、腰嶺關、五穀關、饒峰關等關卡。尤其石羊關、峽嶺關最為險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天寶年間,從四川涪陵向楊貴妃進貢荔枝,日夜兼程,三天到達長安,送往臨潼驪山華清宮,就是取路子午道。唐代詩人杜牧“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就是描寫子午道送荔枝的情形。過去,人們總以為這荔枝是從東南沿海一帶快馬運來的。經對歷史的考證,確認為荔枝是四川涪州(今涪陵縣)進貢的,它取道西鄉驛,途經子午道,三天可到達長安。所以,歷史上又把子午道稱為“荔枝路”。杜甫詩曰:“憶昔南州吏,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中,至今耆舊悲。”這首詩既闡述了子午道路長而險,又揭示皇宮荒淫無度的生活,為了取悅楊貴妃的歡心,勞命傷財,致使不少將士兵馬死於荒野。

在宋代,傳說楊門女將中的楊八姐曾領兵出子午道老路,寧陝境內的月河坪、太山廟、龍王、石泉縣境內迎豐、中池等地的老百姓至今還傳頌著楊八姐留下的遺蹟“梳妝檯”、“胭脂壩”、“金簪河”、“弓箭溝”、“盔甲崖”、“將軍墳”等動人的傳奇故事。

2014年12月26日,陝西考古工作者調查秦嶺子午古棧道遺蹟中,在秦嶺再次發現子午千年古棧道遺蹟,位於秦嶺210國道沿線紅樹嘴的一條三十餘米長,包括了四個不同時期開鑿的棧道遺蹟是子午古棧道的最新發現,且部分棧道遺蹟面臨破壞亟待保護。

在歷史的長河中,子午道以它博大的胸懷造福於社會,造福於人民,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商旅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如今的子午道,已修成了寬暢平坦的210國道和關(寧陝關口)池(石泉池河)公路而且成為重要的國防道路,連線川陝的重要交通。在群山之中汽車轟鳴,日夜往來賓士。俯瞰群山峽谷,時隱時現的曲折小徑,繞過座座山崖,穿過朦朧雲霧,直向重巒疊嶂中飄去,那就是子午道的身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