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大費周章的去移山,為什麼不直接搬到山外面去,原因出在這裡

年近90歲的愚山一心致力於移山,用箕畚運土到渤海邊上,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費時費力不說,收效還很甚微。有智叟勸他停下來,他不但不聽,還反過來訓斥智叟“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並且以子子孫孫無窮盡,一直挖下來,一定要把山挖開,讓智叟無言以對。

愚公大費周章的去移山,為什麼不直接搬到山外面去,原因出在這裡

當人們被愚公的執著,在面對困難時迎難而上,並且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召的時候,不禁要問,愚公大費周章的移山,費時費力,為什麼不直接搬到山外面去呢?

《愚公移山》是先秦列子所作,在先秦時期,大禹治水把天下劃為九州,冀州作為九州之首,地域非常遼闊,並且在此立都的很多,據《正義》記載:“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又在《日知錄·集釋卷二》中有“古之天子常居冀州”,《愚公移山》中也有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都說明愚山住的地方離都城不遠。只要打通道路,所屬的地理位置還是不錯的。

愚公大費周章的去移山,為什麼不直接搬到山外面去,原因出在這裡

當然,如果從簡單的地理位置,還不能說明愚公一定要移山的原因,先秦時期,住在大山深處,不外乎有這幾種情況,戰亂避世,犯事之人隱居以及受功封地。

戰國時期,天下紛爭,諸侯爭霸,連年戰爭不斷,一些人為逃避戰亂,躲進大山深處,與外世隔絕,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就有這麼一段描寫,“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為避秦時之亂,在桃花源深處,生活幾百年,怡然自得,並且對來人叮囑“不足為外人道也。”

愚公大費周章的去移山,為什麼不直接搬到山外面去,原因出在這裡

生活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任誰也不會搬到山外去的。不過犯事之人隱居另當別論。無論夏朝的《禹刑》、商朝時的《湯刑》,還是周朝時期的《呂刑》,都有關於刑律的記錄,臉上刺青、割鼻子、砍手足、挖心、剁肉醬、剖孕婦、焚火和活埋等,手段殘忍至極,就連《周禮》中也有車裂的出現,秦朝時期,主張變法的商鞅,在變法失敗後,就是被處以車裂之刑。

除了對犯事個人的懲罰以外,周朝還出現株連三族,往後更是發展到株連九族,枉Si之人眾多,受牽連之人有些躲進大山深處,隱姓埋名,與外世隔絕,免得被朝廷追殺,這點造就了他們不能搬到大山外面去。看過《封神榜》的都知道,被後人稱為“亙古忠臣”的比干,先後協助殷、商兩代帝王治理國家,為官40餘年,性格耿直,敢於諫言,最後卻被荒淫無道的紂王挖了心。比干的妻兒為躲避紂王的追殺,不得不躲進大山深處,只能長期在深山老林中度日。

愚公大費周章的去移山,為什麼不直接搬到山外面去,原因出在這裡

不過,根據愚公致力於移山,並且不怕被外人知道,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裡是愚公的封地。黃帝、炎帝、堯、舜、夏朝和商朝的後代,都有分封領地給王族、功臣和貴族,建立各自的諸侯國,而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建立周朝,更是大封天下,據《荀子》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在《國語》中也有記載,周襄王說:“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可見當時的受到封地的人數之多,涉及面之廣。

反觀愚公,能夠稱之為“公”的,在先秦時期絕不是一般人,無論是西周金文中王朝大臣之稱,還是春秋時代\\\\\\\\\\\\\\\“公\\\\\\\\\\\\\\\”是對諸侯的通稱,在先秦時期都應該被封地,而愚公的封地就在這王屋、太行兩座大山之間。自己的封地之外,就是別人的地盤,為了爭地盤,諸侯之間還會經常引起戰爭,又怎麼可能會讓愚公隨隨便便的想搬就搬。為了給子孫造福,愚公只有費點時間,費點力氣,力求在大山之中開啟一條通道。

愚公大費周章的去移山,為什麼不直接搬到山外面去,原因出在這裡

綜上所述,愚公費盡周章的移山,而不是直接搬到山外去,原因只有一點,這裡是他的封地,他不可能丟下自己的封地不要,而拖家帶口的跑到別人的封地上去。就算愚公自己想,別人也會不願意,引起紛爭就不好了。

愚公大費周章的去移山,為什麼不直接搬到山外面去,原因出在這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