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母親河|兩江協同創新區為啥要“躲”著搞建設?

“數”說母親河|兩江協同創新區為啥要“躲”著搞建設?

“2018年底,我才進場時,這裡除了荒涼還是荒涼。”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投資發展公司董事長王飛回憶起當年的情況感慨頗多。

兩年前,這裡村民不足百戶,四周樹林茂密,周邊除了兩江影視城和際華園,沒有任何產業、單位。

王飛表示,在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建設過程中,有幾個數字值得記錄。

兩年

隨著第一聲炮響,兩年零一個月,在原本一片不毛之地上,兩江協同創新區的建成區已成形:1000畝水景,3000畝景觀,20公里的市政道路,均已在建成區域呈現。

他介紹說,兩江協同創新區建設部分共分三部分,首先是建成區、在建區、待建區。建成區水體、生態環境已成形。市政道路、配套設施、水電氣訊汙的配套一樣不少。

已經建成創新創業創造者空間20萬方,還有60萬方正在加緊建設中。到明年底就會建成100萬方的創新創業創造者空間,並投入使用。

“數”說母親河|兩江協同創新區為啥要“躲”著搞建設?

到2022年底,320萬方創新創業創造者空間全部建成完。6。8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內,市政設施也將在2022年之前全部建成。

兩江協同創新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除核心區之外的20多平方公里的市政設施路網,水電氣訊汙的主幹線全部建成完。2022年底,創新區整個骨架完成,那時的核心區就是一個完整的新城。

這就是兩江協同創新區跑出的加速度。

11個月

站在波光鱗鱗的明月湖邊,王飛說,“建成這個湖,我們只用了11個月時間。”明月湖清澈湛藍,遊人或許根本想不到這裡曾經只是一條洩洪的小溪溝。“這裡以前叫高洞河,是明月山片區的洩洪通道。注入御臨河,然後再流入長江。”

施工隊從2019年初開始進場,到2019年11月份實現蓄水,一座明月湖便在明月山腳下成形。

“數”說母親河|兩江協同創新區為啥要“躲”著搞建設?

28天

28天建成啟動區公園和步步高塔,這一速度也讓人刮目相看。王飛介紹,在建設初期,工期緊張,現場條件差,沒有工棚,連集裝箱都沒有,工人們只能在野外扎帳篷,熬更守夜建設。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只花了28天,就建成了啟動區綠地公園,和一個可以眺望協同創新區全景的“步步高塔”。

兩江協同創新區在規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的理念,注重對綠色本底的保護。“建設與保護如何有機的結合?我們在所有建成專案裡,都有原始資料保留,能不動的儘量不動。” 王飛介紹說,在做設計時,用無人機起飛讀取原始資料建底模,做現場三維圖模型,在模型上做設計。建築設計儘量“躲”,躲開綠地,儘量保證每個地塊都有數量不同的原始林地。

因為注重對生態的保護,現在野雞並未因為大開發而離開,還多了鴛鴦、野鴨、斑鳩等野生動物。為讓它們與人類和諧相處,他們都進行了嚴格的保護,不允許任何抓捕,如有違反,將課以重罰。

“數”說母親河|兩江協同創新區為啥要“躲”著搞建設?

30多家

速度不僅僅體現在建設上。兩年來,這裡發生的變化是由外向內的。在產業變化上,目前協同創新區已引進30多家研發機構,孵化企業20多家。

有速度還要有創新,在協同創新區的建設過程中,規劃設計採用國際招標確立,用了很新的理念和方法,比如在重慶率先實行建築師負責制。

在產業上,也有別於傳統的招商引資,而是重在“招才引智”,讓機構進入,人才落地,做到科技成果的轉移、科技成果的轉化。

他解釋稱,轉移就是針對重慶現有產業鏈和已有的產業基礎,進行技術提升服務,科研機構與企業一起,進行技術改革,讓現有產業進行提升和完善。轉化就是新興研發的科技成果,想辦法孵化企業,讓他們落到地上,實現新產業的培育、孵化、成長。

堅持瞄準新興產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階研發機構的定位,“我們不僅僅是兩江新區的協同創新區,還是重慶的,也是西部的協同創新區。”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野 攝影 畢克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