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聊城到臨清的大運河,也就是一條小溝溝

中國的大運河有兩條:一條叫隋唐大運河,一條叫京杭大運河。

直擊:聊城到臨清的大運河,也就是一條小溝溝

聊城本無運河,當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揚州是大運河的起點,洛陽是中點,北京是終點,這條大運河不過聊城,叫隋唐大運河。史書上,一直說隋煬帝是一個很壞的統治者,但僅就一條大運河來說,完全可以為隋煬帝翻案。

過聊城的運河是京杭大運河,先是郭守敬實地測量,繼而開鑿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上接濟州河、下通衛河,然後進入德州境內的御河。元朝皇帝忽必烈親口起名叫會通河。它不再經過洛陽,縮短了900多公里,至今700多年曆史了。

直擊:聊城到臨清的大運河,也就是一條小溝溝

然後從這時候開始,聊城也發達起來,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達400年之久。其中東昌府成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是運河九大商埠之一;臨清鈔稅收佔了全國鈔關稅收的三分之一,它由戶部直接管轄。

這種輝煌一直持續到1885年,黃河發大水,重新回到山東境內,阻斷了大運河漕運河道,1901年,清朝頒佈停漕改折令,聊城輝煌漸行漸遠。

直擊:聊城到臨清的大運河,也就是一條小溝溝

如今的京杭大運河聊城段流經陽穀縣、東昌府區、臨清市境內,全長97。5公里。

而後申遺時代,在大運河沿線8省35市中,有一個說法:大運河通航看山東,山東通航看德州,說的就是從臨清以北至德州衛運河段。因為這一段南北落差較大,且無水源補給,當年元朝為開通這段運河興建了三十餘處船閘,因此也被稱為“閘河”

直擊:聊城到臨清的大運河,也就是一條小溝溝

更讓人尷尬的是,聊城到臨清這一段運河,由於黃河奪運河如海,泥沙淤積,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河道。很多居民區和其他建築漸漸佔據了原運河河道,部分割槽域垃圾成片,清理難度很大。不可否認,聊城在大運河停航100多年後的今天,已經做了很大努力。但如今,困擾此段的依舊是水的問題。

直擊:聊城到臨清的大運河,也就是一條小溝溝

尋脈大運河,開車順著導航沿臨清段運河前行,不經意的時候,你就會被帶到一條無名的小河溝旁,前無柏油路,而放眼望去,小溝溝似乎也逐漸消失了。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大運河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