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巍峨壯觀,古人在修建過程中,是如何把巨石運上去的呢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答,筆者的家鄉就在長城腳下,居燕山長城段,長城兩邊長滿板栗樹,板栗成熟季節,有時候一天往返長城兩三次,對長城特別熟悉,修建長城的石料是從哪裡運上來的?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難,所用的石料和青磚,本地都有生產,就地取材,石料不大,不存在長距離運輸的問題。我們知道,大約在二億年前的中生代,我國大地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最明顯的莫過於太平洋運動影響(我國稱之為燕山運動),北京北部燕山迅速隆起,並伴有岩漿侵入和變質作用,多地形成了侵入型花崗岩巖體,還形成了以麻粒巖為主的變質岩,這次造山運動也是燕山區有色金屬成礦過程,多地形成了金、銀、銅礦,如遷西金石峪、寬城峪爾崖金礦等。

燕山山脈呈東西向,綿延起伏,山體海拔不是太高,一般在1000米以下,山體有一定坡度,山脊南是華北平原,長城就坐落在山脊上東西向延伸,山海關——盧龍桃林口——遷安冷口——遷西喜峰口——北京北部居庸關長城段,這是一條山脊線,海拔較高,站在長城上向兩邊眺望,居高臨下感非常明顯,相當於把各山峰的高點位置連線起來,因地勢而起伏,相對於南部的華北平原,巍峨壯觀。

長城巍峨壯觀,古人在修建過程中,是如何把巨石運上去的呢

上圖中可以看出,長城的基座就修建在以花崗岩、變質岩為主的岩石上,花崗岩質地堅硬,抗風化能力強,是一種非常好的建築材料,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採用花崗岩建造而成的。那麼修建長城時就地取材,就近把山脊兩邊的岩石經過簡單加工砌成長城底座。

長城巍峨壯觀,古人在修建過程中,是如何把巨石運上去的呢

上圖可以看出,長城一般分為兩層,下層是以花崗岩為主的底座,上層是青磚,跺臺下層石材單體不是太重,3人合力就能移動,並不是象埃及金字塔那樣達到十幾噸重的整塊岩石。上面青磚規格比我們現在的磚要大很多,磚重是現在磚的1。5倍左右。

長城底座用石頭砌成,這是當地的一種建築風格,至今還有保留,上圖中長城底座選用當地石材,砌牆過程中並沒有使用水泥或熟石灰填縫,就是一塊塊往上砌,形成一個向內收縮的牆面,有些類似於塔形狀,底座大,越往上越小,所以儘管沒有石灰填縫也非常牢固,不易倒塌。如果你從長城下來,看當地百姓修建的農耕梯田,牆體也是採用幹砌牆,與長城的修建並無二樣。長城石牆隨地勢起伏,時而轉,時而直,綿延上千公里,而且非常牢固,反映出我們國家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長城巍峨壯觀,古人在修建過程中,是如何把巨石運上去的呢

關於青磚的由來,上圖是明代磚窯。

在我的家鄉至今還保留著燒青磚的歷史,特別是明朝戚繼光鎮守的三屯營,附近磚窯特別多,青磚採用黃土燒製,黃土不是風積黃土,而是雨水把山上花崗岩或麻粒巖的風化物帶到山腳下沉積,由於沙土中二氧化矽含量高,經過上千萬年的風化,形成了粘性非常高的黃土。

河相沉積的黃土與風積黃土不同,孔隙小,顆粒之間比較堅實,沉積厚度因地勢而變化,黃土體量不大,但用於燒磚還是綽綽有餘。當地人有燒磚的經驗,我們現在見到的多是紅磚,也是用黃土燒製而成的,而長城上到處都是青磚。為什麼要燒成青磚呢?

青磚與紅磚燒製過程相同,只是青磚在燒製結束後,要灑很多水,燒多長時間,用多少水,這要靠燒製師傅憑經驗掌握,由於不能量化,沒有一套科學資料,燒製過程中往往因火多少,燒製不成功,所以一位成熟的燒磚師傅在當地很有威望。當地民居的修建與建長城方式是一樣的,也是分二層,下層是石砌地基,上層是磚。這種青磚主要是防水,遇雨水後不容易滲透,通俗地說就是吸水性不好,有些類似於鵝毛一樣,遇水珠滾落下去。

現在這些磚窯不存在了,因為現在建房普遍採用水泥圈樑和磚牆,用的是紅磚或環保磚,這是因環保要求,當地的磚廠廢棄不用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是這些磚廠最紅火的時候,所以現在當地還有人會燒青磚的手藝。如下圖

長城巍峨壯觀,古人在修建過程中,是如何把巨石運上去的呢

▲上圖是我的家鄉長城腳下的民居,上面是青磚,下面石基。

這些民居的院牆是不是更象長城呢,現在民居居住的人口越來越少,年輕人都進城了,多是一些老人居守,所以民居倒塌的很多,大多破舊不堪。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長城的現狀遠不是大家在旅遊區看到的山海關和北京八達嶺長城那樣整整齊齊,這一帶長城長滿野草,斷壁殘垣,當你登上這些野長城時,一種年代蒼涼感油然而生,每一段長城都充滿了許多故事和傳說,其背後也有多少個家庭悲歡離合。很遺憾,當地經濟條件不好,這麼好的旅遊資源很少得到開發和利用,至今還保留著原始的風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