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這個村兒,去的人不知方位,不懂路線, 全靠導航!確實不錯

還未到北庵溝村

一個“庵”字

便使我有了許多遐想;

為採訪北庵溝村

我們真的是跋山涉水

不知方位 不懂路線 全靠導航

趕到村口 時近中午

推開車門下車

等待我的是一樹梨花

潔白得無法言喻……

是林州市合澗鎮肖街村的一個自然村,屬於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之一。

河南這個村兒,去的人不知方位,不懂路線, 全靠導航!確實不錯

與村裡老人郭來鎖聊天,他85歲,兩道長長的白眉讓人不由得聯想到了白眉大俠,對,那眉毛和影視劇中的形象如同一人。北庵溝村很小,只有十六七戶人家,和其它許多偏遠村子一樣,這個村也僅剩下幾根柺杖支撐著……最年長者已經89歲,他們安詳地生活在這裡,寂寞而無趣。當然,這是城裡人的想法,但不管怎樣,他們依然堅守故土,一起去的報社同事胡殿芳說:“故土難離,只要有根,就有活下去的勇氣!”

河南這個村兒,去的人不知方位,不懂路線, 全靠導航!確實不錯

但是,我期待中的歷史元素、厚重人文在哪裡呢?問郭來鎖老人村裡有啥傳說或者故事,老人搖著頭說,沒啥故事。這使我有點小小的失落。但他又說,這裡雖然歷代貧窮,但有“一寺罩三庵”的說法,“俺村是北庵,還有南庵……附近還有個千佛洞,離這兒只有四五百米。”這使我們頓時提高了興致,走,去看千佛洞!

我們僅穿過一片柏樹林,途徑一刻在大石頭上的石臼,就看到了千福洞外的石牌坊。千佛洞石窟在崖壁的中間,坐北面南,鑿於北齊武平五年,洞門簷下嵌有鑿洞題記:“大齊武平五年,於洪谷寺四百餘步,名山之側,遂鑿大石像一軀,並二菩薩阿唯、迦葉等,洞內外共雕100餘尊小石佛像及《金光明經》《金剛經》等經文,該石窟刻工精美,佛像栩栩如生,可謂中國石刻藝術之瑰寶,也是林州市境內發現最早的石刻。

再向前走,在豁然開朗的一大塊平地上,一座古樸磚塔映入眼簾。原來這是一座唐代七級密簷式磚塔,平面呈正方形,塔剎形為寶瓶式,塔內中空無階梯,高15。4米,塔前有“勍公禪師塔銘”石碑,碑陰刻敦請勍公住持寶巖院疏文思道載述了勍公禪師住持修復洪谷寺的功績。在塔前拍照、踏步,思緒穿越到了另一種意境,全然忘卻了置身現代社會,似乎就看到了身著袈裟的禪師……

河南這個村兒,去的人不知方位,不懂路線, 全靠導航!確實不錯

我們折回來,尋找下一處古遺址,那就是唐代大緣禪師摩崖石刻。根據指示牌和電話諮詢,途經一杏園,便順利找到“唐代大緣禪師摩崖石刻”,共有四座,其中乾壽法師石塔,鑿於唐代早期。為方形單簷亭閣式石塔,分別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高2。6米餘,鑿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距今1360餘年。塔龕通高1。4米,寬0。88米。與之相臨的是“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兩個石窟,皆有畫像,兩個朝向,須仰視!這次,我的到來也是一次拜謁!不遠處,粉紅桃花的映襯,告訴你歲月正在輪迴、季節正在更迭,那雕像見證了千百次花開花落,而這一樹桃花僅邂逅了一次雕像,世間事原本如此?

河南這個村兒,去的人不知方位,不懂路線, 全靠導航!確實不錯

尤其那佛像的刻工,線條之流暢、筆法之飄逸,直讓你感慨,這在當時是哪個級別的美協會員鐫刻的?現在的國家級美協會員能否創作出這樣的作品?有時想,真不知道現代人能為千百年後的人們留下點什麼?藝術創作,是需要有膜拜之心的,是需要敬畏的!

河南這個村兒,去的人不知方位,不懂路線, 全靠導航!確實不錯

談石刻,在古代,不但有技藝高超的畫師,還必須擁有技藝超群的刻工,兩者缺一不可,當時的刻工可從沒想過偷懶,每件作品都是他們一鑿一鑿用心鐫刻的,他們沒有依賴,不像現代人伸手使用電動工具,雖很輕鬆,但刻出來的字畫韻味不足,拙劣有餘!

就是這些,北齊、盛唐等諸多歷史遺存,“站”在北庵溝村的背後,這是偌大的背景,大到令人震撼。我開玩笑說:“每一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無論怎麼說,都不是浪得虛名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