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下山安居創富”讓群眾共富

“下山奔共富,生活更幸福。”近年來,婺城區把“下山安居創富”工程作為改善山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先後開展下山脫貧、下山移民、異地搬遷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推進山區百姓增收、山區村集體經濟發展,共同繪就共同富裕先行示範浙中板塊花滿婺城新圖景。

婺城“下山安居創富”讓群眾共富

據統計,十年間,婺城已累計建設7個移民新村,整村搬遷50個村,完成1。2萬人的異地安置,解決了山區群眾行路難、飲水難、就學難、就業難、就醫難、娶親難、發展難等問題,做到“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今後5年,婺城區還將計劃搬遷安置15個行政村,移民1萬人左右,打造全省異地搬遷婺城樣板。

整村搬遷畲寨煥新顏

走向共同富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近年來,婺城區聚焦實現共同富裕,積極探索推進少數民族村發展的有效舉措,湧現出以琅琊鎮水竹蓬村為代表的共同富裕典型,不斷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進步良好局面,少數民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婺城“下山安居創富”讓群眾共富

水竹蓬村是婺城區4個少數民族畲族村之一,也是婺城區第一批實行異地搬遷下山脫貧的行政村之一,原居住在沙畈鄉境內海拔1175米的竹蓬尖旁。下山前,該村是有名的無糧田、無通訊、無電、無公路、無學校的“五無”村,村民生活封閉落後、異常貧苦。“村民要買一擔米,就要早上出山,直到晚上才能回來。”水竹蓬村黨支部書記藍壽林回憶,外地媳婦怕嫁山裡郎,還沒上山婚事就“吹”了。

唯有下山,才有出路。1999年5月,按照“整村下山、異地安置”的思路,水竹蓬村開始搬遷,並於2000年完成搬遷。全村在3個月內完成43幢新樓房建設,村民住進新居,圓了下山夢。

小布在水竹蓬村看到,一幢幢排列整齊的樓房,掩映於濃濃樹蔭之間,畲族文化牆、獨具畲族特色的景觀小品、休閒長廊、文化廣場、綠化帶、路燈等公共設施錯落有致,描繪出一個和諧美麗的新畲寨。

組裝、按扣、成型……59歲的水竹蓬村村民王有香趁著農閒時節,在家裡進行來料加工。“每個商品組裝完成掙5分錢,一天能組裝2000個,家裡生活費不用愁。”她笑著介紹,來料加工不用出遠門,家務活都能帶上。在水竹蓬村,像她這樣的來料加工戶就有20多戶。

婺城“下山安居創富”讓群眾共富

既要搬得下,又要穩得住,更要富得起。近年來,根據水竹蓬村實際情況,婺城區量身定製系列對口幫扶方案,努力構建精準化的脫貧協作體系。每年人社部門舉辦餐飲服務、車工、焊工等各種行業的就業技能培訓10餘場;區、鎮婦聯發放貼息貸款助推來料加工產業發展,帶動婦女就業30餘人,為村民創收近30萬元。透過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入股區級消薄專案,村集體每年增收15萬餘元,同時,因地制宜建成300畝紅豆杉基地,逐步開發有機茶、高山蜂蜜等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每年實現村民增收20多萬元。

據統計,近年來,水竹蓬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7年的10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168萬元,年均增長率150%以上;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增速高於全區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告別“省定經濟薄弱村”,先後獲評浙江省民族團結進步小康示範村、省A級景區村莊、全國文明村。

下山創富共圓“安居夢”

今年9月23日,在我市慶祝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上,婺城區箬陽鄉琴壇村村民劉香花一邊幫市民選芋餃、千層糕,一邊告訴小布,在婺城區“下山安居創富”工程的指引下,她家早早地下山創業,憑著製作麵點的手藝,在城裡租了店鋪,生活越過越幸福。

婺城“下山安居創富”讓群眾共富

“搬到這裡後,生活各方面都方便了很多。”從原塔石鄉高田村搬出來的村民李土華說,過去外出不方便,現在小區門口就有公交車站,可以就近打工賺錢。村民們也表示,當初擔心不能適應新環境,生活上會有困難。而今,搬出大山天地寬,這裡的居住環境更加舒心,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滿懷信心走向幸福的新生活。

在乾西鄉移民小康社群,60歲的居民廖根富與其他志願者一起,投身於社群環境衛生整治,助力文明城市鞏固提升。“我們社群由婺城區8個西南山區鄉鎮的移民組成,大家雖然生活習俗不同,但親如一家。”廖根富的聲音爽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婺城“下山安居創富”讓群眾共富

廖根富的老家在塔石鄉魚潭村,海拔有600多米,交通閉塞,生產單一,且存在地質災害安全隱患。2016年,他響應政府整村搬遷的號召,一家四口搬遷到了乾西鄉移民小康社群二期。“這裡交通方便、環境好、就業機會多,我們住得特別舒心。”現在,他自己在市區做生意,家裡生計不用愁;女兒也已經成家,一家人對未來充滿信心。

據瞭解,乾西鄉移民小康社群共分四期,一期、二期、三期位於乾西鄉上陳社群,四期位於乾西鄉湖頭社群。自2004年以來,共安置來自塔石、沙畈、箬陽、莘畈、嶺上、琅琊、長山、安地等西南山區鄉鎮2650餘人。

從2001年至今,婺城區透過下山脫貧工程,先後建設了湯溪、琅琊、長山、湯溪南門、上邵、乾西、蔣堂等7個移民新村,已累計整村搬遷安置30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共計4611戶12253人。

婺城“下山安居創富”讓群眾共富

眼下,婺城區已進入新一輪的“下山安居創富”工程。“現在不僅要讓他們住得好,更要讓他們富起來。”婺城區下山安居創富辦主任倪玉奎說,目前他們正在對移民進行勞動就業大摸底,以幫助山區群眾實現共同富裕。

拓寬渠道托起發展夢

近日,小布在蔣堂鎮蔣羅路與白湯下線交叉口的蔣堂移民新村(二期)建設工程專案現場看見,200多名工人分佈在地下車庫、陽臺、室內等地,熱火朝天地忙著進戶門和電梯安裝、塗料粉刷、鋪設雨汙管線等工作,挖掘機、推土機等大型機械正有序運轉,各條工作線緊張忙碌,專案整體施工有序推進中。

婺城“下山安居創富”讓群眾共富

據悉,該專案位於已交付的蔣堂移民新村一期(陽山翠園小區)北側、蔣堂鎮下尹村南側,專案總投資4。3億元,用地面積約77。4畝,總建築面積14。3萬平方米,建設22幢11層小高層住房建築、2幢6層住房建築及配套設施工程。專案建成後,可提供864套安置房,預計可安置沙畈鄉、塔石鄉、莘畈鄉、箬陽鄉等南部山區群眾約1300人。

目前,專案24幢主體結構全部結頂,室內外裝修工程已完成,正緊鑼密鼓開展室外配套工程建設,包括綠化帶建設、內部道路建設等,處於緊張收尾階段,預計今年底可實施首批安置分房。

婺城“下山安居創富”讓群眾共富

為更好保護水源涵養與生態功能區,我市實施生態搬遷政策,推進生態移民、易地搬遷。婺城區分別在乾西鄉、蔣堂鎮等地建了兩個移民新村,實行公寓房安置。2013年起,蔣堂移民新村一期(陽山翠園小區)迎來了安地鎮馬畈坑村、箬陽鄉橫坑村、沙畈鄉水碓基村、莘畈鄉大塢頭村、塔石鄉高田村等5個鄉鎮23個村的移民。截至目前,已有301戶近800人在此定居生活。

“當初動員村民下山時,村民還有一定的牴觸情緒,必須挨家挨戶做工作。”1993年,因修建沙畈水庫,居住在婺城南部山區的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5個村整村村民搬遷至耕地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蔣堂鎮,合併成現在的沙畈村。

沙畈村黨支部書記虞錦明回憶道,下山以後,一條寬闊的大馬路,就“通”到了村民的心窩裡。

婺城“下山安居創富”讓群眾共富

“移民前,村裡的主幹道只有八九十釐米寬,對向行人擔著一擔草,你都得側身避讓。”現在,平整的水泥路代替了高低不平的石子路,嶄新的樓房取代了低矮的泥土屋,家家通電、戶戶都有自來水、垃圾分類等“關鍵小事”帶來了農村環境的大改觀,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現在僅靠房屋和山林的租金,村集體經濟每年收入超120萬元,村集體資產達4000多萬元。”虞錦明說,現在村裡還建有省級居家養老中心,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民生福祉不斷提高,發展前途更廣了。

(藍媒聯盟·婺城融媒體中心記者 馬曉芬)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