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和親都是公主,為什麼只有王昭君,卻以宮女的身份出嫁

前200年發生的白登山之圍以後,雄才大略的劉邦終於明白,大漢有點弄不過匈奴,弄不過怎麼辦?

歷代和親都是公主,為什麼只有王昭君,卻以宮女的身份出嫁

一:漢匈之間的故約

正如弄不過項羽時跟項羽拜把子一樣,劉邦聽從謀士劉敬的建議,送公主和親,把匈奴變成親戚,以女人換取太平。

對匈奴而言,天朝的女人嫁到草原,自然別有一番滋味,更何況,接受這門親事,意味著豐厚的嫁妝以及每年數目不少的歲貢。

匈奴為什麼來中原,求財。原本,需要花費點力氣,付出點犧牲,可現而今,人在家中坐,美味的餡餅就從天而降,端端正正落到嘴裡,試問這樣的好處上哪兒找去。

於是呢,和親、歲貢就成了漢匈兩國交往的慣例、故約,如果偶爾不小心忘掉怎麼辦?

漢文帝時,就有右賢王很不小心地襲擾了一下河套,鬧得兩國很是緊張了幾天,後來呢,漢文帝和冒頓單于“復故約”,還打算按以前的章程辦。

於是呢,右賢王便受到了懲罰,打發到西邊攻打月氏,漢匈兩國從此就重新“少者得成其長,老者得安其處”,乃至於“世世平樂”了。

歷代和親都是公主,為什麼只有王昭君,卻以宮女的身份出嫁

二:四個單于娶了十一個女人

和親、歲貢的作用就能有這麼大,因此,兩國的這層關係是絕對不能中斷了的,所以,打前200年開始,漢朝送給匈奴和親的女人就有;

前200年,漢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前192年,漢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前176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前174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于;前162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于;前160年,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56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55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52年,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140年,漢武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于;前33年,宮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

合計下來,四個單于,十一個女人,然而奇怪的是,這十一個女人當中 ,有十個都是公主,雖然不是皇帝親生,但也是賜予尊號的宗女,唯獨大名鼎鼎的王昭君,卻是以宮女的身份出嫁。

從公主到宮女,身份自然是天地懸殊,然而,都是嫁給匈奴單于,待遇差別為什麼就這麼大呢?

歷代和親都是公主,為什麼只有王昭君,卻以宮女的身份出嫁

三:西域大國烏孫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研究一下歷代公主和親的時間,從漢高祖到漢武帝,十個公主相隔的時間基本上是三到五年,這頻率那是相當頻繁,然而唯獨到了王昭君,之前,與匈奴的最後一次和親是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也就是漢武帝剛登基的那一年,剛登基就和親,就是漢文帝與冒頓單于所說的“復故約”,按以前的章程辦,然而之後呢?

到漢成帝之竟寧元年,漢成帝剛繼位的那一年,即前33年,雖然依舊是“復故約”,中間卻相隔了107年,也就是一百多年,漢與匈奴沒有和親。

那麼,這段時間漢朝幹什麼去了,他就再也沒和親嗎?

答案是否定的,漢朝依舊沒有放棄以女人贏取和平的政策,也就是說,漢朝依舊送公主和親,不過這回和親的物件卻不是匈奴?

不是匈奴會是誰呢?

總結下來,前140年到前33年之間,漢又送出去兩位公主,分別是:

前108年,劉細君公主嫁烏孫軍須彌昆彌(國王)公元前103年起,劉解憂公主先後嫁烏孫軍須彌昆彌、翁歸靡昆彌、泥靡昆彌。

嫁給烏孫的公主,劉細君也就罷了,三年過一點,便心內憂傷,水土不服而死,唯獨這個劉解憂,總計活了七十來歲,前後嫁了三任昆彌,共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這五個孩子都很了不起。

老大元貴靡當了烏孫昆彌,老二萬年當了莎車王,老三大樂當了烏孫左大將,大女兒弟史嫁給龜茲王絳賓,小女素光嫁給呼翕侯。

捎帶再說一句,元貴靡的兒子也就是劉解憂的親孫子星靡,以後也當了烏孫昆彌,這是什麼情況。

歷代和親都是公主,為什麼只有王昭君,卻以宮女的身份出嫁

四:了不起的劉解憂

烏孫是僅次於匈奴的西域大國,又跟匈奴有點矛盾,漢武帝如此巴結烏孫,原因無非是,團結一起攻打匈奴並經營西域的盟友。

很幸運的是,他的所有構想,劉解憂公主全做到了,漢朝出了個劉解憂,就等於通盤控制了西域,乃至於劉解憂的第二任丈夫翁歸靡昆彌在位的時候,就主動向漢宣帝上書:願以漢外孫元貴靡為嗣,得令復尚漢公主,結婚重親,畔絕匈奴。

什麼意思?

打算立劉解憂生下的兒子元貴靡當太子,並讓他迎娶一個漢朝公主,與漢朝親上加親,一起夾擊匈奴,這可是打立朝以來,頭一回有人主動要求合作攻打匈奴,漢宣帝自然是答應了的。

於是,兩國共出兵二十萬,左右夾擊,一戰而:至右谷蠡王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都尉、千長、騎將以下四萬級,馬、牛、羊、驢、橐駝七十餘萬頭。

一句話,匈奴至此,再也牛氣不起來了。

前140年到前33年間就發生了這麼一件大事,匈奴至此衰弱,一直到呼韓邪單于掌權的時候。

歷代和親都是公主,為什麼只有王昭君,卻以宮女的身份出嫁

五:聰明的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在位時是什麼情況呢?漢烏聯手,一起大敗匈奴之後,漢便在西域設都護府,轄西域三十六國,專管西域事務,事已至此,匈奴徹底玩完。

只能一再收縮,收縮。一直到前58年左右,分為南北兩部,南部呼韓邪單于,北部郅支單于。

兩部互相攻伐,都想跟漢朝搞好關係,但他們採用的方法完全不同,都用什麼方法。

北匈奴郅支單于,依舊放不下架子,不肯朝覲漢朝皇帝,還希望能“復故約”,讓漢朝給他們歲貢、和親,漢朝說,你想得美,於是,就跟北匈奴成了敵人。

而南匈奴呢,呼韓邪單于非常聰明,知道落架的鳳凰不如雞,北方呆不下去,他就一路向南,主動歸順漢朝,要求漢朝收留,為此還先後於前51年,前33年,帶著豐厚的禮品,主動入長安朝覲天子。

匈奴單于到長安朝覲天子,這可是開天闢地第一回,等於他自降身份,以漢朝臣子自居,這一招顯然比郅支單于聰明的多,漢元帝當然很開心,同意了他的要求。

歷代和親都是公主,為什麼只有王昭君,卻以宮女的身份出嫁

六:親如一家

由朝廷撥出專款,將他們安置在長城周邊,讓他們負責“葆塞”,守衛邊疆,漢匈關係就好到這種程度,呼韓邪單于並不甘心,還想更進一步。

前33年,呼韓邪單于很不幸地死了老婆,於是呢,他就再次主動入京,在朝覲漢成帝時提出要求,願意當漢朝的女婿。

如今都成了一家人,漢成帝好意思拒絕他的要求嗎?

於是“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把宮女王昭君賞給他,做他的閼氏,以前都是公主,現在,一個宮女,還是居高臨下的賞。

呼韓邪單于認為人格受到侮辱了嗎?

沒有,單于歡喜,上書願保上谷以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很高興的上書,把你們的人收回去吧,我願意成為大漢的臣民,並世世代代替大漢“葆塞”,守衛邊疆。

既然成了大漢的臣民,跟大漢親如一家,大漢自然不會虧待他,呼韓邪單于剛遷南方,即長城一線的時候,窮的日子過不下去,漢朝呢,就大方的從雲中、五原撥糧兩萬斛,幫助他們度過饑荒。

有了這樣的保障,南匈奴就踏踏實實地在長城一線生活下去,直到西晉,又發生了點別的故事,當然,這都是幾百年以後的事兒了,不過當時。

為什麼別人都是公主,到了王昭君,卻只能以宮女的身份出嫁,原因無他,時移世易而已,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參考文獻:《漢書》、《匈奴史稿》等

圖片來自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