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扁舟藕花裡,有心長作濟南人!元好問與濟南的不解之緣

金元之際的文學大家元好問與華不注、與濟南的淵源可謂深且遠矣。

他的《濟南行記》,以及詠歌濟南的二十餘篇詩詞作品,堪稱金末元初濟南山水名勝的完美再現。其中絕大部分章節,甚至一字不漏地被收錄在歷代的《歷城縣志》《濟南府志》《章丘縣誌》中。

以此,許多個時日裡,筆者都在思考,元好問與華不注、與濟南,其中最為主要的關係體現在哪裡?或者說:如果用簡單概括的話語來表達這種聯絡,應該如何言說?

所謂愚者千慮,筆者終於有所感悟:在與濟南的關係上,元好問創造了兩個極致,一是與華不注而言,他以超越群倫的創作,成為了華不注水中山美景的極致詠歌者。二是與濟南而言,他以極具個性色彩的主體抒情,成為了外埠人摯愛濟南的極致抒寫者。

以下分述之。

日日扁舟藕花裡,有心長作濟南人!元好問與濟南的不解之緣

攝影:邵凱

水底看山山更佳——華不注水中山美景的極致詠歌者

金末元初,華不注迎來了一位和它息息相關的大人物。他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流詩人、作家,古今罕有的審美大家——元好問。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父親元德明以詩知名,老師郝天挺又是著名的學者,他自少年時代便有極好的文化教養。金興定五年(1221)進士,後做過幾任縣令,最後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在金元之際被視為最有成就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流詩人。著有文集《遺山先生全集》,小說《續夷堅志》,編著《中州集》、《唐代鼓吹》等。

宋元之際的華不注,“水中山”的美景已經大不如前。劉豫盤踞濟南在公元1130—1137年間,其時在金國卵翼下的偽齊劉豫政權基於強化水運以抗擊南宋的需要,在濟南北郊開鑿小清河,於是濟南諸泉尤其濼水不再經鵲山湖入大清河,而是直接匯入小清河。這直接導致了濟南北郊自然水土與美麗景緻的毀滅性破壞。

日日扁舟藕花裡,有心長作濟南人!元好問與濟南的不解之緣

攝影:王嘯

元好問於蒙古太宗七年即公元1235年7月來到濟南,此時距離劉豫開鑿小清河不過百年光景,而華不注卻已不再是“水中山”了,它只是“遙望似水中山”,然而,即便是“遙望似水中山”,元好問依然將其稱之為“歷下城絕勝處”,在他的那篇著名的《濟南行記》中,他這樣寫華不注:“大明湖由北水門出,與濟水合,瀰漫無際,遙望此山,如在水中,蓋歷下城絕勝處也!”一個彷彿的水中華山,便引來元好問如此的稱道與讚美,如果是真的呢?

由此可知,水中山在元好問的心目中,不,應該是在審美的價值意義上,具有品調卓逸、超凡脫俗的美豔與崇高的。

元好問此番來濟,還有一個與華不注相關的動人故事,那是他在大明湖通往章丘繡江的水路上,他看到了山在水中的倒影,據筆者的分析判斷,那分明是華不注在小清河裡的倒影吧,於是元好問詩興大發,寫下了那句名播千古名句:

水底看山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

世間寫水中山的詩句可謂多矣,但此句無疑排名全國第一。試想,那元好問將“水中山”比作“蒼煙”,且是“一堆”,該是何等形象且引人遐想啊,高明的詩人都是這樣做的,他們不是把話說死把話說完,而是留出空白,讓你的想象去補充。他又說,我多想把這“蒼煙”、這“水中山”帶回家裡,時時觀看,日日心賞,可惜那是辦不到的。

多麼非同尋常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我想他一定有了“水底看山”的無數積累,才有瞭如此精妙絕倫的詩句的吧。

日日扁舟藕花裡,有心長作濟南人!元好問與濟南的不解之緣

攝影:王嘯

下面我們來看他的《華不注山》

元氣遺形老更頑,孤峰直上玉孱顏。

龍頭突出海波沸,鰲足斷來天宇閒。

齊國伯圖殘照裡,謫仙詩興冷雲間。

乾坤一劍無人識,夜夜光芒北斗殷。

“元氣”,指充塞於天地渾沌初分時的原始大氣,“元氣遺形”,極言華不注之古老也(它的形體是天地初分時就留下的)。“頑”,堅硬固執,越老越是固執地堅守著,“老更頑”,詩人擬人化的表達多麼親切而幽默。

那麼,這山究竟堅守著什麼呢?詩人如此鋪墊,這一點顯然很重要,接著,詩人透過下一句道出古老的歷史名山華不注的最大特點並作出答案:孤峰之上,一無所依,且為“玉孱顏”,孱顏即巉巖,指山峰陡峭峻拔,玉孱顏中一個漂亮的“玉”字,極言其美,更是大有來歷的。原來,元好問嘗在《濟南行記》中說:“凡北渚亭所見西北孤峰五:……曰華不注。太白詩云:‘昔歲遊歷下,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青翠如芙蓉。’此真華峰寫照詩也。大明湖由北水門出,與濟水合,瀰漫無際。遙望此山,如在水中。蓋歷下城絕勝處也。”因華山被大水及水霧包圍籠罩,所以會映現出水光映照下的如同美玉般的溫潤光澤,故稱。

此解尚有二證,其一:元好問《濟南雜詩十首》其三“華山真是碧芙蓉,湖水湖光玉不如。”其二,即元好問《泛舟大明湖,待杜子不至》中“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蒼煙收不起”句。而這趟水中游,正是元好問泛大明湖經小清河東入水柵(繡江)之路,沿途所見自然是(或包括)華山在水中之美麗景緻風光也!由此亦可見元好問高超而獨特的審美眼光:即對“水中山”的無限鍾愛與欣賞。

龍頭,指華不注,因華山看上去周圍都是水,故詩人將此山比作龍頭;鰲足,亦指華不注,據《淮南子·覽冥訓》,女媧斷鰲足以立四極,詩人將華山比作“鰲足”即擎天柱。龍頭、鰲足,都是詩人以天地間的崇高廓大的大意象來表達華山的高峻豪邁氣象的絕妙比喻。

齊國伯圖,據《左傳》,春秋時,齊晉兩霸於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在鞍發生戰爭,結果齊被晉大敗,晉軍追齊軍“三週華不注”,齊國自此國勢走向衰微。謫仙,指李白,詩興,指李白詩興大發所寫的華不注詩。這兩句是詠史,意思是,如今,齊國的霸圖之夢和李白的詩歌豪興,彷彿都凝結在殘照冷雲之間,一去不復返了。

由此,最後兩句,詩人展開了人事與山陵的對照,他指出:比起人事業績的不朽來,更為永世長存的恐怕還是華山,是大自然,他由此又對華山萌發出一個絕妙的比喻“乾坤一劍”,而且這充塞天地之間的一劍,夜夜的光芒直照得北斗星都發寒,因此,詩人發出深深的嘆惋:可惜天底下認識到華不注價值的人太少了。

日日扁舟藕花裡,有心長作濟南人!元好問與濟南的不解之緣

攝影:何延海

日日扁舟藕花裡,有心長作濟南人!元好問與濟南的不解之緣

攝影:何延海

有心長作濟南人——外埠人摯愛濟南的極致抒寫者

看山看水自由身,

著處題詩發興新。

日日扁舟藕花裡,

有心長作濟南人。

這首詩題為《濟南雜詩十首》之十。詩中充滿了詩人對濟南山水的讚美和眷戀。

元好問對濟南情有獨鍾,一生曾兩次來濟南。第一次來濟南,是五歲時隨叔父元格赴任去掖縣(今山東萊州市)。第二次來濟南的緣由,他在《濟南行記》中作了說明:“長大來,聞人談此州風物之美、遊觀之富,每以不得一遊為恨。”後來,終於在蒙古太宗七年(1235)七月,在時任濟南漕事從事的好友李輔之的幫助下,完成了這次濟南之行。而《濟南行記》就是他此次遊濟南的作品之一。

《濟南行記》是一篇難得的山水遊記佳作,這篇不足兩千字的作品詳細記述了金末元初的濟南山水名勝,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獻價值和藝術價值。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濟南泉水名勝有:大明湖,大明湖的歷下亭、環波亭、鵲山亭、北渚亭、嵐漪亭、水香亭、水西亭、凝波亭、狎鷗亭、百花臺、芙蓉臺、百花橋、芙蓉橋、靜化堂、名士軒,趵突泉(瀑流泉),濼水,濟水,金線泉,靈泉庵,杜康泉,舜井,珍珠泉,玉環泉,金虎泉,黑虎泉,柳絮泉,皇華泉,無憂泉,洗缽泉,水晶簟,水柵、繡江,繡江亭等。元好問此遊,三泛大明湖,六七次遊趵突泉,三宿靈泉庵,足見他對大明湖、趵突泉、金線泉的喜愛與欣賞。

《濟南行記》對於濟南泉水的記述與描繪,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

元好問此次遊歷濟南還寫下大量吟詠濟南的詩歌。清代王士禛說:“元好問濟南題詠,尤多而工。”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稱,他此遊“前後所得詩凡十五首”,實際上,元好問此遊共寫詩十九首。計有:《濟南雜詩十首》、《歷下亭懷古分韻得南字》、《舜泉效遠祖道州府君體》、《泛舟大明湖》、《繡江泛舟有懷李郭二公》、《華不注山》、《題解飛卿山水卷》、《藥山道中二首》、《濟南廟中古檜同叔能賦》。他此遊對大明湖印象尤深,日後又寫了三首詠大明湖的詞《鷓鴣天﹒蓮》、《臨江仙﹒荷葉荷花何處好》、《浣溪沙﹒綠綺紅埃試拂弦》。這樣,元好問有關濟南的詩詞共有22首。

作為一個外埠人,元好問滿懷的對濟南的熱愛,體現在對濟南的詠歌之中, “作濟南人”這一說法也成為一個正規化,發生了恆久的影響,並不斷地被詩人們以各種方式徵引詠歌。

宋至《題王秋史二十四泉草堂圖》:

琴築清音靜裡聞,草堂門對碧波紋。

一天風雪初晴後,二十四泉飛白雲。

鵲華山外水粼粼,雪隖漁村曳杖頻。

廿載寒流仍在耳,夢魂常作濟南人。

顏懋僑《題朱侖仲棗香居二首》:

何妨歸計緩,同作濟南人。

可以想見其對後世的影響之大。

而濟南人則更為此感到自豪。

如田雯《論詩絕句》:

吾鄉邊李有前民,趵突泉頭墨跡新。

眼底漁洋蠶尾外,詩人空作濟南人元遺山雲:有心長作濟南人。

又如任宏遠《明湖雜詩十首》:

消受明湖風雨月,此生幸作濟南人元遺山雲有心長作濟南人。

“有心長作濟南人”,對於外埠人來說,世上任何語言都無如這句話語表達的對濟南的摯愛再深、再長。

作者:侯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