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武則天外,考古再現帝王“無字碑”,專家說:寓意慘淡

除武則天外,考古再現帝王“無字碑”,專家說:寓意慘淡 | 文 三隻眼文齋

除武則天外,考古再現帝王“無字碑”,專家說:寓意慘淡

帝王立碑為自己歌功頌德,目的是為了讓後世景仰自己的文治武功。如歷史上唐高宗的墓碑由武則天親自撰文,洋洋酒灑8000餘字,歌頌高宗文的治武功,稱“述聖碑”。而武則天的碑則不著一字,冷漠而又偉岸,人們稱之為“無字碑”。明定陵的地上建築部分恢宏浩大,所用的建築石料,其產地主要在黃河下游的山東臨清,其中最重的可達上百噸,京杭大運河成為運送石料的必經之地,給京杭大運河的船工和往來商賈帶來沉重的負擔,引起民眾的不滿。然而,如此宏偉的定陵裡,竟然所有的石碑都沒有碑文。

除武則天外,考古再現帝王“無字碑”,專家說:寓意慘淡

除武則天外,明朝的皇帝自朱元璋後就沒再遵祖訓為自己寫碑文了,除了神道上成祖的“神功聖德碑”外,其餘各碑均不著一字。為何明十三陵會有無字碑呢?它本身有著何種含義?這些皇帝會不會和武則天一樣,願意讓後人來評價自己呢?即使明、清遺老也難以破解。有人曾訪問過十三陵區的老者,得知傳說新皇帝即位謁陵時,曾問過隨從大臣:“皇考聖德碑為何無字?”大臣回答:“皇考功高德厚,文字無法形容。”這種說法顯示了大臣的聰明才智,卻也僅僅只是民間傳間而已。

除武則天外,考古再現帝王“無字碑”,專家說:寓意慘淡

後來,考古專家們對清朝人梁份所著的《帝陵圖說》進行了深入研究,對無字碑之謎有了些瞭解。據史料記載,原來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七陵門前,並沒有碑亭和碑,這些都是到明世宗時才逐一建成的。當時的禮部尚書嚴嵩曾請世宗撰寫七碑之文,但迷戀酒色、沉溺於修道成仙的明世宗卻根本沒有心思和才華來撰寫。自此,十三陵前的碑文便成了無字碑。

除武則天外,考古再現帝王“無字碑”,專家說:寓意慘淡

因此,專家們分析,到了明朝中期,皇帝大多昏庸好玩,懶於動筆費神,所以碑文的撰寫便擱置了下來;其次,朱元璋撰寫碑文時,把自己身世之淒涼、開國之艱辛、歲月之蒼涼等直接寫在碑文裡,後世皇帝一見之下,對比自身,不覺汗顏,再不敢寫下碑文;最後一點尤其說明了立下“無字碑”的原因,那就是明朝後來的皇帝疏於國事,感到江山日下,國家飄搖,前景慘淡,其“功德”已經不能向祖宗和後世直言了,無奈之下立下“無字碑”。

頂部